出書請找博客思出版社
投稿信箱:booksttv@gmail.com

目前分類:台灣史研究 (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蔣經國先生傳》,一個日本人對蔣經國的評價
蔣經國先生傳-bc.jpg

蔣經國在中國近代史及臺灣戰後史上地位舉足輕重,他逝世後,人們給予他不同評價,相關的史書與史料繁多,本書與其他的書籍不同之處,有下列三項:
一、是外國人寫的傳記。目前蔣經國傳的作者都是臺灣學者或作家,該書作者小谷豪冶郎為日本人,以外國人的角度撰寫,在評論的立場有所不同,更能彰顯蔣經國在歷史上評價。
二、以中國國民黨黨史會的史料編撰。小谷豪治郎在編撰時,特別到黨史會收集資料,由當時的黨史會陳鵬仁主任接待,並提供完整的史料。
三、本書除了將日文翻譯為中文之外,另附錄黨史會在蔣經國逝世十周年座談會的紀錄。
小谷豪冶郎(一九二○年~二○○二年十二月十八日)生於長崎市。畢業於京都大學農學系,曾經到美國學習,擔任過南山大學講師、國防培訓學院院士、京都產業大學教授、京都外國語大學教授。小谷是日本和美國關係,韓國和臺灣局勢的安全專家,為日本著名的國際政治學者。
譯作者陳鵬仁,原名陳鼎正,以筆名行。一九三○年十二月二日,出生於臺南市山上區南洲里。日本明治大學經濟學士丶政治學碩士丶美國西東大學文學碩士、東京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任職亞東關係協會東京辦事處多年,曾任中國文化大學日文系所教授兼主任所長、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日研所、史學所講座教授。專研近代中日關係史、中日外交史、日本政治社會文學歷史文化等問題。
一九六四年一月十八日,臺灣發生白河大地震,陳鼎正正在日本讀書,原本報名參加救國團舉辦的留學生返鄉過年專機,為了修繕被震倒的臺南祖屋,只好把機票錢一百美金,寄給母親作為修繕費。當時救國團蔣經國主任查閱返鄉留學生名冊時,就問到陳鼎正為何報名但沒有搭機返鄉,工作人員據實以告。蔣經國就派員到陳鼎正家中慰問。等到陳鵬仁回臺灣之後,蔣經國立即召見,並詢問其家中狀況。此後蔣經國很照顧陳鵬仁,只要陳鵬仁每次由美日回臺灣,蔣經國必定召見,詢問國內外與民間的意見。陳鵬仁為了回報蔣經國,每次召見都是知無不言。陳鵬仁有感蔣經國用心治國,以及提攜照顧之恩,所以在小谷豪冶郎撰寫本書時,提供黨史會的珍貴史料,並將日文翻譯為中文出版。

 

文章標籤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第三輯》/龔鵬程推薦序

台灣史名家研究論集三書封.jpg

#台灣史研究#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第三輯》/龔鵬程推薦序

1.《尹章義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2.《林滿紅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3.《林翠鳳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4.《武之璋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5.《孟祥瀚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6.《洪健榮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7.《張崑振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8.《張勝彥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9.《戚嘉林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0.《許世融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1.《連心豪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2.《葉乃齊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3.《趙祐志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4.《賴志彰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這套書本身就是一種臺灣史研究。其性質與意義,可以我擬編的另一套書來做說明。

  相對於大陸,臺灣學界個性勝於群性,好處是彰顯個人興趣、自由精神;缺點是不夠關注該學科的整體發展,很少人去寫年鑑、綜述、概括、該學科的資料彙編或大型學人論著總集。

  所以我們很容易掌握大陸各學科的研究發展狀況,對臺灣則不然。比如哲學、文學、社會學、政治學都各有哪些學派、名家、主要著作,研究史又如何等等,個中人也常弄不清楚,僅熟悉自己身邊幾個學校、機構或團體而已。

  本來名家最該做這種事,但誰也不願意做綜述、概括這等沒甚創見的勞動;編名家論集嘛,既抬舉了別人,又掛一漏萬得罪人,何必呢?

  我在學生書局時,編過一些學科綜述,頗嘗甘苦。到大陸以後,也曾想在人文與社會學科中,每學科選二十位名家,做成論文集,以整體呈現臺灣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學術成果,遷延至今,終於未成。所以我看卓克華兄編成的這套《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特有會心、特深感慨。

  正如他所說,現在許多學科都面臨大陸同行的參與,事實上也是巨大的壓力。大陸人數眾多,自成脈絡。臺灣如果併入其數量統計中去,當然立刻被淹沒了。他們在許多研究成果綜述中,被視野和資料所限,也常不會特別關注臺灣。因此我們自己的當代學術史梳理就特別重要、格外迫切。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從這個意義上說,本身就是一種臺灣學術史的建構。所選諸名家、各篇代表作,足以呈現臺灣史這個學科的具體內容與發展軌跡。

  這些名家,與我同時代,其文章寫作之因緣和發表時之情境,讀來歷歷在目,尤深感慨。

  因為「臺灣史」這個學科在臺灣頗有特殊性。

  很多人說戒嚴時期如何如何打壓臺灣史研究,故臺灣史尟有人問津;後來又如何如何以臺灣史、臺灣文學史為突破口,讓臺灣史研究變成了顯學。克華總序中提到有人說臺灣史從「鮮學變成顯學」,然後又受政治影響,成了險學,就是這個意思。

  但其實,說早年打壓臺灣史,不是政治觀點影響下的說詞嗎?卷帙浩繁的《臺灣風物月刊》、《臺北文獻季刊》、《臺灣文獻季刊》、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等等是什麼?《臺灣文獻季刊》底下,十六種縣市文獻,總計就有四億多字,怎麼顯示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政府打壓了臺灣史的資料與研究?我就讀的淡江大學,就有臺灣史課程,圖書館也有專門臺灣史料室,我們大學生每年參加臺灣史蹟源流會的夏令營,更是十分熱門。我大學以後參與鄉土調查、縣誌編撰、族譜研究,所感受的暖心與熱情,實在不能跟批評戒嚴時期如何如何打壓臺灣史研究的說詞對應起來。

  反之,對於高談本土性、愛臺灣、反殖民的朋友所揭櫫的臺灣史研究,我卻常看到壓迫和不寬容。所以,他們談臺灣文學時,我發現他們想建立的只是「我們的文學史」。我辦大學時,要申辦任何一個系所都千難萬難,得提前一兩年準備師資課程資料及方向計畫去送審;可是教育部長卻一紙公文下來,大開後門,讓各校趕快開辦臺灣史系所。我們辦客家研討會,客家委員會甚至會直接告訴我某教授觀點與他們不合,不能讓他上臺。同樣,教師在報端發表了他們不喜歡的言論,各機關也常來文關切……。這時,我才知道有一個幽靈,在監看著臺灣史研究群體。

  說這些,是要提醒本叢刊的讀者:無論臺灣史有沒有被政治化,克華所選的這些名家,大抵都表現了政治泥沼中難得的學術品格,勤懇平實地在做研究。論文中匕鬯不驚,而實際上外邊風雨交加。史學名家之所以是名家,原因正要由此體會。

  但也由於如此,故其論文多以資料梳理、史實考證見長。從目前的史學潮流來看,這不免有點「古意盎然」。他們這一輩人,對現時臺灣史研究新風氣的不滿或擔憂,例如跨學科、理論麾指史料、臺灣史不盡為史學系師生所從事之領域等等,其實就由於他們古意了。

  古意,當然有過時的含義;但在臺灣,此語與老實、實在同意。用於臺灣史研究,更應做後者理解。實證性史學,在很多地方都顯得老舊,理論根基也已動搖,但在臺灣史這個研究典範還有待建立,假史料、亂解讀,政治干擾又無所不在的地方,卻還是基本功或學術底線。老一輩的名家論述,之所以常讀常新,仍值得後進取法,亦由於此,特予鄭重推薦。文/龔鵬程

#台灣蘭臺出版社

文章標籤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