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論》,西北大學劉文瑞著
這是一部深入探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歷程的學術著作,由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文瑞所撰。作者劉文瑞教授在管理思想史、文化史、中國政治制度史等方面有豐富的研究經驗,曾發表多部重要著作和大量學術論文,顯示出他在這一領域的深厚造詣。
本書的結構十分嚴謹,分為緒論、四大主題板塊及代跋,分別從皇帝制度、中央政府、地方體制及官僚制度四個方面展開全面的論述。緒論部分對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對象、內容、重點及其發展線索和基本特點進行了概述,為全書奠定了理論基礎。
皇帝制度板塊詳盡梳理了帝制從誕生到消亡的歷史軌跡,涵蓋了從秦漢至明清各個時期。劉文瑞教授深入分析了人與法的互動及其對帝制的影響,揭示了不同時期皇帝制度的特點及其變遷過程。例如,隋唐時期的帝制發展、宋元時期的強化及異化、以及明清時期的爛熟和回光反照,這些均展示出帝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和變異。
中央政府板塊則詳述了中央政府體制從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內閣軍機處的演變過程。此部分特別強調了中外朝兩套班子的並行制度,以及監察對政務的控制和層級與垂直交錯的中國特色歷史淵源。劉教授通過對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及明清等各個時期中央政府結構的詳細分析,展示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體制的逐步形成和發展。
地方體制板塊則從分封制、郡縣制到行省制的演變線索,揭示了地方治理體制的演變及其背後的政治邏輯。作者特別強調了巡迴監察與親民行政之間的關係,並對基層官員及其吏胥幕隨的不同進行了深刻剖析,展示了地方治理中監控與治民協調的重要性。
官僚制度板塊通過對不同朝代選拔、培養、任用、考覈及俸祿待遇的制度組合進行詳細論述,對察舉辟除和科舉等制度的作用機制進行了深入分析。劉教授揭示了從貴族向官僚的演變,及各個時期官僚系統的發展和完善,尤其是明清時期官本位的高峰,這些均展示了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的獨特性及其歷史演變過程。
書中的代跋部分,劉文瑞教授提出了從歷史中汲取治國理政智慧的觀點,強調了傳統史學對當代治國理政的重要啟迪,為全書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論》以其嚴謹的結構、詳細的史實分析和深刻的理論見解,為讀者提供了一部全面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歷程的重要著作。劉文瑞教授通過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不僅展現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複雜性和獨特性,還為當代的治國理政提供了寶貴的歷史智慧和借鑒。這是一部值得深入閱讀和思考的學術巨作。
作者簡介:
劉文瑞,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管理思想史、文化史、中國政治制度史和管理理論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獨著《繼承與變革——中國古代人事制度的發展歷程》、《唐玄宗評傳》、《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歷史深處的管理智慧》、《管理學在中國》、《邊緣瑣語:人文與管理的對話》、《史海管窺:掌故中的管理智慧》、《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史論》等。合著《中國古代廉政制度史》、《管理社會的杠杆——當代西方公務員制度》、《管理思想大系》等。參與編寫了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思想史》、《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歷史十五講》;余華青主編的《中國廉政制度史論》等。
曾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各種評論、隨筆、普及文章500餘篇,涉獵領域包括歷史學、政治學、管理學等學科。
目錄
緒論 中國政治制度史綱要 1
一、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對象、內容、重點及有關問題 1
二、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發展線索和基本趨勢 7
三、中國政治制度史的基本特點 18
第一編 皇帝制度論 25
一、先秦時期的早期君主制度 25
二、皇帝制度的誕生——秦漢帝制 42
三、皇帝制度的「青春期」——魏晉南北朝帝制 55
四、皇帝制度的發展——隋唐帝制 58
五、皇帝制度的「更年期」——宋元帝制 70
六、皇帝制度的爛熟和回光反照——明清帝制 78
第二編 中央政府論 113
一、中央政府的初級形態——先秦 113
二、專制一統集權王朝的創建——秦漢的中央政府 119
三、動盪過渡時期的調整——魏晉南北朝的中央政府 142
四、新的大一統政權——隋唐的中央政府 166
五、王權的強化和異化——宋元的中央政府 218
六、傳統政權的極致——明清的中央政府 247
第三編 地方體制論 299
一、從部族國家到疆域國家——先秦分封制與郡縣制 299
二、監控與治民的協調——秦漢的地方體制 303
三、建制調整——魏晉南北朝的地方體制 326
四、多樣化與地方勢力的消長——隋唐的地方體制 330
五、監控的強化和親民的弱化——宋元的地方體制 345
六、建制演變與吏治危機——明清的地方體制 353
第四編 官僚制度論 393
一、從貴族向官僚的演變——先秦官制 393
二、早期官僚系統——秦漢官制 411
三、在迂迴中前進——魏晉南北朝官制 451
四、官僚系統的創新和體系化——隋唐官制 464
五、官僚系統的完善和變異——宋元官制 511
六、官本位的高峰——明清官制 556
從歷史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代跋) 606
一、傳統史學的本質 606
二、汲取歷史智慧的層次 610
三、傳統史學對治國理政的啟迪路徑 616
正體版後記 623
緒論 中國政治制度史綱要
本書的緒論和代跋十分精彩,有諸多創見。皇帝制度板塊梳理出帝制誕生演變發展消亡的軌跡,分析了人與法的互動及其對帝制的不同影響。中央政府板塊詳述了從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內閣軍機制的變化,論證了中外朝兩套班子併行、監察對政務控制、層級與垂直交錯的中國特色之歷史淵源。地方體制板塊勾勒出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再到行省制的演變線索,揭示了巡迴監察與親民行政之間的關係,基層官員與吏胥幕隨的不同。官僚制度板塊羅列出不同朝代選拔培養任用考覈俸祿待遇的制度組合,對察舉辟除和科舉等制度的作用機制進行了深層剖析。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井窺宏觀世界 -- 拋磚引玉集2》
《井窺宏觀世界 -- 拋磚引玉集2》
這是一部深刻而富有洞見的國際關係著作,作者吳章銓以其豐富的學術背景和對世界局勢的敏銳洞察力,深入探討了當前全球重大議題及其未來發展趨勢。
本書首篇序文就已經為讀者勾勒出了作者的研究視野和立場。吳章銓教授提到,在世界面臨諸多危機的同時,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從應對新冠疫情到解決中美貿易摩擦,再到處理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他都主張通過聯合國等多邊機制進行協商解決,以實現全球和平與穩定。
書中涵蓋的範疇廣泛,從國際政治到經濟發展,從中美關係到大中華問題,從俄烏戰爭到人類生存空間擴展,無一不觸及當今世界的重大議題。尤其是對於中美關係,作者強調了兩國應當停止貿易戰,攜手應對全球挑戰,這既符合雙方利益,也符合國際社會的期待。
其中,對於大中華的探討更是別具見地。作者不僅就香港問題、台海局勢提出自己的觀點,更提出了以聯邦制統一的解決方案,旨在實現四地的和平共存、互利互惠。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是對當前世界局勢的分析,更是一份對未來的展望和建議。作者以客觀冷靜的態度,提出了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方案,為讀者提供了思考和討論的基礎。
《井窺宏觀世界 -- 拋磚引玉集2》是一本值得細讀的書籍,它不僅為讀者提供了對當前世界局勢的深刻理解,更為解決全球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意見。這是一部不容錯過的著作,對於關心世界發展和國際事務的讀者來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井窺宏觀世界 -- 拋磚引玉集2》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吳章銓畢業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碩士;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博士。師事勞榦、吳相湘、郭廷以、韋慕廷、唐德剛等師級教授。曾任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助理研究員,聯合國秘書處中文處審校。
曾經研究唐代農民問題、晚清洋務運動、抗戰史、口述歷史。後興趣轉在國際關係。曾經參加紐約保衛釣魚台運動、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運動,和其他紀念抗戰的活動。
出版有《唐代農民問題研究》、《宏觀中國的國際關係-拋磚引玉集》。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語研究#
《談經說義論語發想》,左震宇著
這是一本深入探討《論語》的書籍,作者透過對經典的解讀和思考,呈現了對古籍的重要.
《談經說義論語發想》,左震宇著新詮釋和理解。在全球大疫情期間,作者與美國同修討論視訊上課時提出以《論語》為探討主題,作者通過自己的研究和思考,重新發現了《論語》中的價值和意義。
在書中,作者首先提出了《論語》的編排和結構,提出了論者對於其來源和作者的不同看法。根據《漢書》的記載,《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們根據平時孔子的言行紀錄整理而成的,而後世的論者則認為《論語》可能是經過幾代人的增刪整理而成。作者透過對歷史記錄和不同版本的比較,試圖理清《論語》的來源和成書過程。
此外,作者還通過對《論語》文本的分析,探討了其內容和主題。他指出,《論語》前十篇和後十篇在體裁和語氣上有所不同,可能來自不同的撰寫者,但整體上都體現了儒家的價值觀和思想。前十篇強調了人的修養和品德,後十篇則更多地關注於政治和治理。通過對《論語》文本的分析,作者試圖理解其背後的思想和意義。
作者還對《論語》的翻譯和詮釋也進行了討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他強調了翻譯的重要性,並提出了自己對《論語》的理解和解釋。通過對不同版本的比較和分析,作者試圖找出最接近原文意思的翻譯版本,並對其進行了解讀和詮釋。
總的來說,《談經說義論語發想》通過對《論語》的研究和思考,呈現了對古典文獻的重新詮釋和理解。作者通過對《論語》文本的分析和翻譯,試圖理清其來源和意義,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這本書不僅對《論語》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也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重新認識古典文獻的視角和途徑。#台灣博客思出版社編輯部
。在全球大疫情期間,作者與美國同修討論視訊上課時提出以《論語》為探討主題,作者通過自己的研究和思考,重新發現了《論語》中的價值和意義。
在書中,作者首先提出了《論語》的編排和結構,提出了論者對於其來源和作者的不同看法。根據《漢書》的記載,《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們根據平時孔子的言行紀錄整理而成的,而後世的論者則認為《論語》可能是經過幾代人的增刪整理而成。作者透過對歷史記錄和不同版本的比較,試圖理清《論語》的來源和成書過程。
此外,作者還通過對《論語》文本的分析,探討了其內容和主題。他指出,《論語》前十篇和後十篇在體裁和語氣上有所不同,可能來自不同的撰寫者,但整體上都體現了儒家的價值觀和思想。前十篇強調了人的修養和品德,後十篇則更多地關注於政治和治理。通過對《論語》文本的分析,作者試圖理解其背後的思想和意義。
作者還對《論語》的翻譯和詮釋也進行了討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他強調了翻譯的重要性,並提出了自己對《論語》的理解和解釋。通過對不同版本的比較和分析,作者試圖找出最接近原文意思的翻譯版本,並對其進行了解讀和詮釋。
總的來說,《談經說義論語發想》通過對《論語》的研究和思考,呈現了對古典文獻的重新詮釋和理解。作者通過對《論語》文本的分析和翻譯,試圖理清其來源和意義,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這本書不僅對《論語》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也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重新認識古典文獻的視角和途徑。#台灣博客思出版社編輯部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應然社會論》-探索社會的深層奧秘—鄧正剛著
你存在的社會你真的了解嗎?在《應然社會論》中,作者鄧正剛以独立思考者身份,從自由職業者的視角,以廣泛的愛好、深刻的思考,對社會進行了深入的哲學性研究。
《應然社會論》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名為「應然社會之自然基礎」,下部分則為「應然社會之社會生活」。書中深入剖析了社會的各個層面,從自然的角度,運用理性思維,站在人類普遍的立場來重新認識社會。作者排除不良認知干擾,提出認識社會的方法和步驟,從自然中提取根本因素作為認識社會的起點。
在上部分,作者從自然的角度論述了人的自然屬性、人類社會化的可能性,以及社會的存在性等問題。他對人的認知缺陷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說明了為什麼人類對社會的認識經常受到影響。同時,他闡述了理性思維的基本內涵,強調理性思維是正確認識的源泉。
在下部分,作者進一步討論了社會的組織、經濟、政治、規則、文化等方面的自然應然性。他指出社會矛盾和社會偏差是應然性的重要體現,並對應然社會的發展階段性進行了深入思考。最後,他強調了理性和正義在社會中的基本內涵,提出應然社會的未來應該是權利社會。
《應然社會論》作者簡介:
鄧正剛,湖南長沙人,自由職業者兼獨立思想者,無黨派人士。具有廣泛的愛好,特別熱愛閱讀和思考。自1990年代開始,鄧正剛即在工作的同時積極進行學習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他曾在一些網路平臺投稿,發表雜文。自2004年開始,他專注於社會哲學理論的研究,最終完成了這部學術專著《應然社會論》。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中國史的入門書——錢穆中國史學名著
#錢穆#
《中國史學名著》
為促進今日國人對中華文化的認識,錢穆先生在1968年在中國文化大學開設碩士學程,本書為其教材,指引研究生研究中國史學的入門書,由其學生載景賢君隨堂錄音抄錄,再由錢先生刪潤成書。
本書內容包羅甚廣,有:剖析《尚書》之真偽、《春秋》之褒貶、「三傳」之異同,申論《史記》之創新體例、《漢書》之編錄原則、《後漢書》及《三國志》之剪裁考量,比較《高僧傳》、《水經注》以及《世說新語》之時代表現特性、「三通」之內容,闡發《資治通鑑》之得失、《明儒學案》及《宋元學案》之價值、《文史通義》之見解;附論古人為學之真,著史、考史、評史之不易,嘆清末民初學絕道喪等等。惟不單講述史學名著,舉凡為學之方、治史之道無不散見書中,更見其殷殷期勉之意。是研究中國歷史的入門書。
目錄
自序
《尚書》
《春秋》
《春秋》三傳
《左傳》(附《國語》《國策》)
《史記》(上)
《史記》(中)
《史記》(下)
《漢書》
范曄《後漢書》和陳壽《三國志》
綜論東漢到隋的史學演進
《高僧傳》、《水經注》、《世說新語》
劉知幾《史�
杜佑《通典》(上)
杜佑《通典》(下)(附吳兢《貞觀政要》)
歐陽修《新五代史》與《新唐書》
司馬光《資治通鑒》
朱子《通鑒綱目》與袁樞《通鑒紀事本末》
鄭樵《通志》
馬端臨《文獻通考》
黃梨洲的《明儒學案》、全謝山的《宋元學案》
從黃全兩學案講到章實齋《文史通義》
章實齋《文史通義》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