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書請找博客思出版社
投稿信箱:booksttv@gmail.com

目前分類:音樂藝術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中國書畫鑑定學稿-楊仁愷其人其事

《中國書畫鑑定學稿》_bc.jpg中國書法、繪畫進入藝術欣賞領域後,即有真偽問通之存在。而鑒別真偽則是研究書法和繪畫史的首要任務。千餘年來憑的是各自的經驗,但經驗有多少和廣狹之不同,故而其可靠性隨之出現千差萬別,莫衷一是,即所謂中間必然存在模糊性。既然作品真偽尚待判定,遑論其他。

歷代著錄、筆記之屬,儘管屬於輔助材料,卻對鑒定工作具有不可分割的使用價值。但它們畢竟受時代客觀條件的局限,大多數從歷史欣賞角度著眼,感性認識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或然性。即是別具隻眼的大鑒藏家,對個別書畫作品或已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程度,如究其根源,末必能道盡底蘊。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而忽視前人的成就,倒是應該總結其可資藉鑒的豐富內涵,廣為運用。

鑒定本身就是屬於實踐認識的範疇,必須腳踏實地,並不是無的放矢。世然如此,它中間必然存在一個客觀規律,過去有少數人掌握它而不自知其所以然。因此,那還不能算是科學,只能說以前各家著述屬於欣賞的範圍居多,而非鑒定學的實質。

時至今日,有大量歷史文獻以及有關輔助科學相繼出現或發現。從廣闊領域中對書畫藝術進行比較、研究和分析其真偽,就有可能在認識過程中從感性階段進入理性階段,從而排除若干分歧,使之真偽判然。揭開過報神秘的面紗,讓許多有志於此道的學人避免前人走過的漫長而曲折的彎路,這就是今日鑒定科學應擔負起的歷史責任。

書畫鑒定學從屬於社會科學範疇,但其對象與社會科學有所區別。從廣義上言之,它偏重於實踐,就中不斷加深提高認識,分初、高級兩個階段,亦即通過感性到理性,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狹義而言,將歷代流傳下來的經驗,以及自身所直接、間接耳濡目染的第一手書畫作品,作具體的比較與分析,考察其時代和個人風格,發現其共同點和差異之所在,比較研究法占有決定性的分量。如果隋唐以上的作品,可供比較參考的有限,則衡之以時代風格。當然,還有許多輔助性如地方性一類第二手資料應一併予以考核。總之,由於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問題如此複雜而多樣,千餘年的認識積累,時至今日,客觀上已具備典型鑒定學誕生的條件。後來者責無旁貸,明知面前還橫著不可跨越的困難,但與其因循守舊,不如圖新,而且今天已有人開始重視這方面的探索,有了良好的開端。自知從事這方面的工作閱歷尚淺,知之有限,眼界不廣,見聞尤其簡陋,受責任感驅使,不揣冒昧,姑妄試之,貽笑方家,在所不免。謬誤往往是正確的先導,如因此而導致後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古代書畫鑒定學著作問世,作為下世紀新興學科的出現,我將為之領首慶幸。

從事書畫鑒定工作,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那就是首先應熟悉中國通史和斷代史、藝術史、以及有關專史等。儘管它對鑒定不起直接作用,卻是必不可少的知識,相輔相成,日就月將,逐漸形成一種特有的科學,誰掌握了它,誰就得到主動,在這神秘的領域中獲得自由。

一篇簡短的序言,不可能把全書所有的要點都有所涉及,將分章節逐步展開敘述,主要是圍繞鑒定作品真偽。同時,不可避免地對欣賞美學抒發一孔之見,但不能輕重倒置,而有奪朱之嫌,否則就跨到另一個領域裡去了。

楊仁愷原籍四川岳池,任遼寧省博物館研究員,後任研究主任、副館長、名譽館長,負責文物陳列設計、鑒定、徵集、登記諸工作。先後撰寫論文百數十篇,著《〈聯齋志異〉原稿研究》、《沐雨樓書畫論稿》、《國寶沈浮錄》、《沐雨樓文集》、《高其佩傳》、《唐周昉簪花仕女圖研究》、《李成茂林遠岫圖考》等專著近十部,主編圖冊《中國美術集.隋唐書法卷》、《中國古代書畫圖錄》、《宋元明清絲繡圖錄》二十種以上,其中包括日文、英文,以及港、台諸版本。

文章標籤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板橋全集--如有託名翻版,將平日無聊應酬之作改竄爛入,吾必為厲鬼,以擊其腦。

丁家桐/序

鄭板橋《後刻詩序》云:「板橋詩刻止於此矣。死後如有託名翻版,將平日無聊應酬之作改竄爛入,吾必為厲鬼,以擊其腦。」鄭先生的意思,我理解為他對自己的詩文成果取一分為二的態度:一部分是抒情言誌之作,一部分則是酬贈往還之作。他告誡後人,他的應酬之作不宜流傳。這也就是說,他主張出選集,而且是自選集,不主張出全集。

我們都是板橋後人。後人需要欣賞板橋,也需要研究板橋。欣賞板橋,讀點代表作就可以了。但倘若研究板橋,則需要把握更多的資訊,瞭解若干沒有進入自選集的內容,以求對板橋能有多側面的瞭解。正因為這樣,許多人不辭「擊腦」之災,蒐羅板橋未嘗刻板的內容廣泛流轉。

我們現在能夠見到的板橋全集有多種版本。總體說來,出版時間愈後的總比前人編印的內容更豐富些,學術領域,後人總是踩著前人肩膀攀升。党明放先生研究板橋多年,著述豐盈,成果累累。這次經他考訂的本子比前人所編更系統、更充實、更完整。當然,有些內容歷來云真云假,尚待進一步辨析。

在這裡,我要向板橋在天之靈進一言:後人傾慕先生,研究先生,希望獲得關於先生更多的資料,先生應當高興。時代不同了,文化觀念不一樣,褒貶隨人,「擊腦」不必了,還是「難得糊塗」為佳。

壬辰年煙花三月於揚州

 

 

文章標籤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角落裡的憂鬱與不安

越來越多的人變得沈默,他們不再跟人高談濶論,

不參加聚會,同事之間除了工作也沒有什麼話聊,

家人之間,甚至連吵架都懒,一有空閒,各自拿着手機,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不關心國家大事,

不關心前途或讀書,

對週邊發生的事也不怎麼關注,

生活得好像越来越零碎,對未來也看不到希望。

生活裡的沈默,到底因為什麼?

每個人的生活故事不一樣,原因和理由也不一樣,但憂鬱與不安,好像己成了越來越多人的生活節奏。

以作者來說,想出書僅管目的不一樣,但書稿應該是作者努力多年的心得,理論上來說這是成果的驗收,不管評價與市場性如何,都是該開心的事。

只是近來,在偷偷觀察下發現,有些人真的患了嚴重的憂鬱與不安。在每個工作的細節中,不經意的就流露出來,有時所說的話與行為模式,也讓人難以理解。這是社會的問題,或者是每個人生活的環境變得困難了?對於憂鬱和不安會響身心健康,真的需要找到解決方法,身心安頓,才能舒心過日子。

文章標籤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古琴文化研究》,易存國著

中國古琴文化研究

    小編經手編輯這本書,內容 分上下二篇,上篇是作者易存國教授對於歷代古琴提出了許多問題和思考和透視,他的理解可以提供認識古琴的參考。下篇解讀了古琴史和其代表作,對古琴有興趣者,是一本入門書。

 

  序 X

內容提要  XIII

第一章 問題與思考 2

第一節 相關問題透視 2

第二節 研究現狀述評 4

第三節 文化遺產保護 9

第四節 相關概念辨析 13

第二章 方法與意義 23

第一節 生態學基礎  23

第二節 人類學視野  36

第三節 歷史學向度  43

第四節 民俗學觀念  55

第三章 文化與審美 62

第一節 文化深描  62

第二節 審美文化  87

第四章 審美與藝術 103

第一節 巫、無、舞  103

第二節 龍飛、鳳舞  120

第三節 詩、樂、舞  130

第四節 言、象、意  166

下篇 古琴文化研究

緒論:琴、棋、書、畫 174

第一章 古琴文化史蹟 181

第一節 古琴傳說:「五音六律十三徽,龍吟鶴想思包羲 」 181

第二節 古琴軼史:「柱上雕蟲對書字,槽中瘦馬仰聽琴 」 194

第二章 古琴文化本論 204

第一節 古琴的斵製:「七弦妙製饒仙品,三尺量材稱道情」 204

第二節 打譜與鑒賞:「音律之外求七情,萬變悉從心上起」 210

第三章 古琴文化審美 225

第一節 環境審美:「碧山本岑寂,素琴何清幽」  225

第二節 審美移情:「大音信希聲,餘美如甘蔗」  227

第三節 玉德品鑒:「孤高知勝鶴,清雅私聞情」  232

第四節 意境旨歸:「傳聲千古後,得意一時間」  235

第四章 古琴文化內涵 243

第一節 儒家文化:「從此靜窗聞細韻,琴聲長伴讀書人」  243

第二節 道家文化:「道士抱琴松下行,松風入耳清涼生 」 259

第三節 佛禪文化:「曲中山水參琴趣,壺裡乾坤得醉禪 」 266

第四節 隱逸文化:「會得無弦琴上意,水流雲在已多時 」 280

第五章 古琴文化雅趣 286

第一節 帝王貴胄:「宣宗懿宗調舜琴,大杜小杜為殷霖」  286

第二節 官宦士人:「名卿名相盡知音,遇酒遇琴無間隔」  288

第三節 游俠豪杰:「素琴孤劍尚閒遊,誰共芳尊話唱酬」  290

第四節 宮闈巾幗:「一曲豔歌琴嫋嫋,四弦輕撥語喃喃」  294

第六章 古琴名曲擷英 300

第一節 〈高山〉、〈流水〉  300

第二節 〈胡笳十八拍〉  303

第三節 〈酒狂〉  304

第四節 〈廣陵散〉  306

第五節 〈梅花三弄〉   308

第六節 〈陽關三疊〉   309

第七節 〈瀟湘水雲〉   310

第八節 〈平沙落雁〉   312

結語 314

後記 316

文章標籤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教育

因材施教的現代音樂教育--打破階層的音樂教育-布瑞頓做為作曲家的「社會責任」

 

對於本書撰寫有鑑於此時環境對於「教育」為何事的深刻反思,或許我們經常看見此地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我們同樣身在教育職場,我們將目光放在學校的教育課程上,那麼,對於課堂裡這些能力恩賜不同的孩子,老師們如何進行所謂「因材施教」?然後再論傳道、授業、解惑呢?我們學校老師因為這些教育制度,令我們不得不放棄人格教育培養,轉而順應時事,只在乎升學考試的途徑。如此,在音樂上有天分與能力的孩子,要培育他們的是技術呢?還是全人的品格呢?我們知道學生們在不同領域上有高度熱誠的興趣,我們又如何對這些孩子進行藝術品味與養成訓練呢?談論到品味的審美教育,這恐怕不是學校教育所能全然負責的階段。請問讀者們,從小養成的品味與人格發展難道不在家庭教育之中嗎?談論到這裡,因為我自幼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教育與薰陶,對於聖經的每一篇事件、故事,對我的人格成長有莫大的影響。然而,這些學校的課程教育從小學、中學到了大學以來,對於熱愛音樂的我,有著自我期許。可是,上述所出現有關音樂教育的相關問題,無論是音樂的職能訓練、還是一般教育的人文素養培育,在我們的環境中,我所體會到的學生總是一代比一代承受著痛苦壓力,我們所聞所見盡是升學補習,就像一股股熱浪潮海,不斷地打向奮力掙扎的學生們。這些問題在當今教育系統下,我始終得不到真正的答案。這樣令人感到憂心的教育方式,使我開始思索在英國唸書的時候,為何英國的生活到處是藝術,人們對於藝術有著獨到的品味生活呢?在不斷尋覓與研究中,在當代作曲家布瑞頓的身上,從研究中,我能夠在作品裡找到一股教會屬靈的芬芳氣息,同時我也聽到了創作中,每一個音符流露著上帝對百姓慈愛憐憫的心,每一句歌詞湧現著起伏布瑞頓信仰敬虔的生命。音樂追求為真善美聖的價值,我看到他作曲家對於作品中激起大眾教育意識與人文素養的風格,我所認為這才是作曲家成功引導出人格教育的真諦,因為所有的知識技能都是短暫而外顯,人的存在應該是神的心意,藝術不就是讓世界更美善嗎?

於是,我在2010年走訪了奧德堡這個靠海幽靜的小鎮,為了更進一步貼近布瑞頓的生活,意欲體會其創作的想法,必須親身體驗這場心靈之旅。由於我預先申請了研究許可,使我能在「布瑞頓–皮爾斯圖書館」裡進行第一手資料的閱讀與探究。這次心靈之旅讓我在資料取得上獲益良多,無論是紅樓生活、海邊漫遊、手稿資料、有聲相關資料、演奏相關文獻、有關奧德堡基金會組織與行政的歷史文件,布瑞頓所喜愛閱讀的文學家的著作、作曲家對於自身民謠的採集出版、藝術家的畫雕像等各種形式的典藏與文獻資料,可說是不勝枚舉,無法在此將之一一說明。

對我個人而言,這幾年的研究生涯,最大的收穫除了布瑞頓生活的足跡,我再次重新走過了一遍之外,圖書館研究員克拉克博士(Dr. Nicholas Clark)的相識緣分也包括在內。對於布瑞頓研究他是一位非常熟悉基金會歷史的專家,也是肩負著手稿文獻整理的主要負責人。由於他心細的協助,按照我提出的研究計畫,每一階段引導我步入繁瑣的手稿資料範圍內。若不然如此,我相信這一本書所涉及的研究資料與圖片出處,其背後是由手稿、日記、書信、總譜等資料所支持建構的生命歷程。其卷帙浩繁,若無專家引導,在圖書館手稿典藏面前,我實在有如瞎子摸象的無所適從之感。除了資料的彙整與編排之外,在研究中有一件令我深刻感到耗費較多的力量,就是布瑞頓的手寫筆跡,尤其是一些日記中的記載,字跡十分潦草。或許是時間的關係、或許在交通的路上,匆匆記下。在這件事上,克拉克博士協助我辨識閱讀,並耐心地逐字向我加以解釋,令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在研究手稿的旅程上,使得一些專書著作能夠順利出版,我的心中對於這位學者的協助銘感五內。

在2020年的時候,由於文化部的一項計畫名為《重建臺灣音樂史》,計畫主持人顏綠芬教授安排研討會事宜,期望能夠藉由克拉克博士來臺進行其中一場的大師班演講,以期藉由他對於圖書館典藏與基金會計畫的研究經驗,與在場的音樂學者進行交流,將奧德堡基金會與「布瑞頓–皮爾斯圖書館」的音樂創作計畫、人才培育、社區學校以及地區教會的音樂推廣等諸多文化性工作,如何影響社區的人文面貌,使得奧德堡音樂節能夠有後盾支援,成為著名的世界性當代音樂節之一。這些實務性的文化性之推廣與研究性質的「布瑞頓學」之建立,畢竟研討會的時間所能涉獵的內容極其有限,儘管克拉克博士優雅細膩的介紹,令在場文化部長官、臺灣音樂館館長與其同仁、與會的學者皆能概略性體會人文提升的相關因素,令人感到基金會的工作可以如此深刻地影響當代藝術與社區的教育,所謂功成足以學習之。

正因有感於這次克拉克博士的演說,由於時間有限的成因,尚未道盡其中許多的典藏文物,機構計畫與英國政府單位的藝術基金會,彼此合作與經費挹注等等相關的理念與方法。如我上述所提到的如何藉由布瑞頓對於教育問題與改善思維,這些都讓我產生了想要透過布瑞頓本人的實際做法,來尋找有益於全人教育的根源,並尋求作曲家如何面對自己的生命,自我期許成為對社會、學校有價值的信仰人生,這樣的全人教育才能夠發揮世界影響力;同時,將基督教所談到的仁愛與饒恕的修養,轉化成學生們用音樂吟唱,無形中潛移默化,這才是英國教育的核心價值。正所謂「借他山攻錯之資,集世界交通之益」豈不對於臺灣教育系統找出真正核心問題所在嗎?

撰寫本書的意義,以其作曲家人生與愛樂者交流,更期望與音樂教育學者們以教育理念互動。最終願上帝的愛光照了布瑞頓的人生,透過他的作品展現出福音的大能,若能以此「福音信仰」為核心的創作與教育課程,每一世代的孩童必能找尋到自己人生的價值,父母們學會認同個體生命的寶貴,就會懂得「放手」,讓學童們尋找自我人生問題的解答,兩代之間共同建立美好的家庭教育,這才會是美好的立足點平等。此外,彼此學習尊重不同職場、工作的態度,相信上帝祝福的地方,盡自己的努力,那就是認同自己職能技術最好的教育場域了。

文章標籤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