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欣賞新視野─敘事學入門》出版
小說在我國古代,向來沒有什麼地位。論語謂:「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孟子更稱小說是「齊東野語」,但奇怪的是,為什麼有這許多人喜歡看小說,即使具有高深學問的大人先生亦然。原因無他,只是因為小說與我們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而已。當我們要板著臉孔,面對那些磚頭鉅書,大道理之後,空下來,看一兩篇小說,好像喝上一杯清甜的白開水,真教人怡然自得。
話雖如此,由於小說的稗俗,至漢代還無法打入我國以詩學為主的文學史主流。所以班固有謂:「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然而,班固所說的「小說」,內涵較為廣泛,是六經國史以外的著述,皆可稱為小說。魏晉的志怪、唐宋的傳奇等,才開我國古代小說的先河。
我國文學既以詩為主流,「賞奇析疑」是一種雅事,只屬於社會之小部分上流人士的玩兒,只可孤芳自賞。俗人的小市民和農家子弟是沒有份兒的。文學便遠離一般老百姓。朱自清先生有見及此,便起了「雅俗共賞」的念頭。「雅」是質的提升,「俗」是量的擴展,我國文學最理想的當然是「質」與「量」都得以改善。所以我們應該向著,老百姓的「質」得以提升,而知識分子的「量」得以擴展,這個方向邁進。要推行這個理想,文學評論是最有效的工具,因為它可提高平民百姓的鑑賞質素。
小說不只老百姓容易接納,私底下知識分子也會拿來消遣,所以魏晉以後,小說也不斷發展。有心人想把小說的「質」於以提高,明清間便有「小說評點」的出現。對小說以「序」 、「讀法」 、「總評」、「眉批」、「夾批」等幫助讀者提高他們的鑑賞能力。但這些真的是針對小說的方法嗎?無怪乎解弢在他的《小說話》有云:「金、毛二子批小說,乃論文耳,非論小說也。」誠然,那麼多「文勢」、「筆法」、「字法」、「句法」、「章法」、「部法」,以之論小說可以,以之論其他文體又何嘗不可。儘管後來有些人發展出關於人物塑造的理論,但這並非中國傳統小說批評家主要關注的中心。而西方傳統對小說的注意力在於區分「情節」、「人物」、「性格」、「背景」等,中西各有側重,也各有盲點。但自1916年,西方語言學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瑞士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本著結構主義精神,寫出他的名著《普通語言學教程》,他的學說影響至巨,也令語言學發展神速。而一門新的研究小說的方法也出現,名為「敘事學」。它濫觴於俄國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主義,通過法國結構主義文論家羅蘭.巴特、葛雷馬斯、布雷蒙、托多羅夫、熱內特等的鼎力發展,在當今勃興於英美的語義、修辭學派文論中得到進一步弘揚。
本書就是試圖利用「敘事學」的方法,處理我國的小說。我曾說過中西的方法,各有長短,所以在本書第十二章 〈文學技巧述略〉,保留了一部分中國傳統的評點方法。如此一來,我們不只希望做到,雅俗共賞,更希望能夠中西共賞,與朱自清先生並肩,踏上大眾化的道路,希望文學可以「由量變到質變」。#台灣蘭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