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書請找博客思出版社
投稿信箱:booksttv@gmail.com

《白母渡》,傅春桂、傅澤周著

   這是一部充滿南方生活氣息的《白鹿原》式的厚重作品,一個滄桑、悲情、流血、讓人痛、讓人揪心、讓人窒息並牽腸掛肚的愛戀故事

 

白母渡_bc.jpg

文章標籤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京水貨》,

魯子渝著,博客思出版

鳥巢下的北京水貨_bc.jpg
你還在北京嗎?
過得好嗎?
北漂找到想要的世界了嗎?
空巢的老家,
還有誰在等你?

 

#出書找我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人首次遠征世界第二高峰K2:2000年海峽兩岸喬戈里峰聯合登山隊紀實》

 

《華人首次遠征K2故事》立體書封.jpg

 

全世界有 14 座超過 8,000 公尺以上的高峰,而位於中國新疆與巴基斯坦的邊界上的喀拉崑崙山脈為世界第二高峰,海拔 8,611 公尺,中文名稱為喬戈里,Qogir是塔吉克語,而 19 世紀起西方的山名為 Goldwin Austen 峰,但是從 20 世紀起,世界登山界就統稱該峰為 K2 了。


    K2 在 1954 年即由義大利登山隊由東南稜首登成功,其後幾乎所有西方工業國家、亞洲的日本、韓國及部份東歐國家均有派出遠征隊,至 1999 年已有超過150 人登頂,但雖然 K2 位於中國及巴基斯坦之邊界上,公元 2000 年之前還沒有一支由華人所組成之遠征隊伍去攀登過,當然也沒有華人的腳印印在峰頂過,為了不讓華人在 K2 峰頂缺席,海峽兩岸登山好手們繼 1993 年成功攀登了世界第一高峰 「珠穆朗瑪」 後將再次合作組成一支聯合攀登隊,計劃在 2000 年的夏季遠征K2。


    「珠穆朗瑪」 Qomolangma 是藏語,而 20 世紀起世界登山界就統稱世界第一高峰為 Mt. Everest,而台灣登山界稱該峰為「聖母峰」。
    1993 年海峽兩岸珠穆朗瑪峰聯合登山隊在 5 月 5 日成功的將 1台北隊員、1位北京隊員及 4 位西藏隊員送上世界第一高峰後,參與者即開始醞釀著向世界第二高峰邁進之計劃,經過 3 年的時間,在愛山的朋友們默默地耕耘,終於在 1997 年5 月間由筆者代表台北的登山同好們,到北京與中國山協于良樸秘書長簽下了協議書後,正式的展開組隊之籌備工作,這個攀登活動是中共國務院所批准的計劃,在21 世紀開始前之登山盛事,甚具深遠之歷史意義。


這次遠征隊之實力可以說是 K2 攀登歷史中最強的組合,尤其是西藏隊成員有8 位「14 座 8,000 公尺以上高峰探險隊」隊員,而該隊在 1999 年底前已完成了 10座 8,000 公尺以上高峰。 這使 2000 年 K2 遠征隊攀登隊員登頂 8,000 公尺以上高峰次數多達至 55 次,在世界登山史上一支登山隊伍的成員擁有多達 55 次的 8,000 公尺以上高峰登頂紀錄,那絕對是空前的。


    極地遠征探險,攀登 8,000 公尺以上之高峰,是一個國家展示該國國力的一種方式,對該國家的人民有正面之影響外,對一位登山者亦是其一生中重要之挑戰,登山者均應明瞭,攀登 8,000 公尺以上高峰時心中必須秉持 「沒有征服只有生還」的信念,在海拔 6,000 公尺以上高地活動時,因氣候、高山症、缺氧、水土不服、身體及心理不適應、隊友相處、與攀登時產生壓力等等人性弱點在高山上會隨時展露出,然而高山是無情的,如不保持謙卑之心態去接近它,8,000 公尺以上高峰就會展露它無情的面目來伺候你。 攀登 8,000 公尺以上之高峰,攀登者之基本條件除需要具備堅強之體力、耐力、意志力、精實的冰雪岩攀登技術外,同時也須擁有登山智慧,登山智慧必須是以尊重生命、敬仰高山為基礎所修練出來的,登山智慧是在「心」而非在「腦」,能以無私奉獻的心態為攀登同伴提供自己的肩膀讓他們能順利登上高地。
    本次遠征自 2000 年 6 月 1 日開始至 9 月 15 日結束歷時了 107 天,但很遺憾的是因為天空不作美而無法順利登頂。 K2 的山形如金字塔般,平均斜度不少於 45度,由山基部到峰頂幾乎沒有平緩之處,C1 營地是紮在 45 度斜度的冰河裂隙中,C2 營地是建立在斜坡上,C3 營地則位在北稜海拔 7,500 公尺高度的 40 度陡坡小台階上,當下大雪或颳大風時,營帳都會被大風吹走或被從斜坡滑下來的雪埋沒,營帳外所放置的物品,或沿著攀登路徑修建好的繩路,都會被滑下來的雪被埋掉就是被沖掉,為了攀登隊員的生命安全必須全員下撤到海拔 4,950 公尺的前進基地營(Advanced Base Camp,簡稱 ABC)來避風雪休整,而只要因大雪下撤,前一次攀登時所作的苦工,例如修好的繩路、紮好的營帳、或運上去的物資裝備都可能會損失,待天氣轉晴後又要重新再來一次,這就是為何 K2 北稜的攀登路線是非常艱難的原因。 珠穆朗瑪峰的營地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緩坡或大平台上,當下大雪或颳大風時、攀登隊員均可停留在營地、等候天氣穩定後再向上攀登。 要能由 K2 北稜登頂除攀登者本身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天氣,K2 北稜登頂所需的天氣條件是必須有四次週期,每次週期有五至六天的連續好天氣,尤其是由 C4 到峰頂的攀登路線是要經過約一千公尺長 45 度以上陡斜的三角雪田(懸掛冰河),在這高度已無物資與能力來修繩路,必須以結組方式來作攀登,沒有良好天候下想要由北稜線登頂是很危險的。 


    本次攀登活動一共執行了四次攀登,但受天候影響,隊員只上攀到7,660 公尺高,但全員能安全回家沒有凍傷,也是功德圓滿吧。通常攀登 8,000 公尺以上高峰的書籍絕大部分都是由成功登頂的攀登者所著作的,其作品是著重於以攀登者個人的角度與觀點來撰文的,至今為止華人世界少有一本書能以籌劃者、領隊、或現場指揮的立場,用「科學論文」的形式,全盤的鉅細靡遺將遠征攀登 8,000 公尺以上高峰有系統地寫出,這本紀實除可提供給「有用的資訊」及「正確的觀念」給有意參加遠征攀登的人士,也可提供大型遠征攀登活動的籌劃者、領隊、或現場指揮作為參考。 這本紀實也包含了登山歷史紀錄,與邊疆地理供讀者閱覽。


    事隔 21 年,整個世界 15 億多華人還是沒有一人由北側新疆這一側登頂 K2,希望這本紀實能激發與鼓勵華人登山好手儘快能組織一支遠征隊,由中國新疆這一側完成登頂 K2 的歷史使命。
    這本登山紀實中所用的照片均為筆者用非專業型的相機所拍攝的,這些照片的來源有數位相機,也有正片與負片,當時,數位相機的解析度只有 1Mb,所拍攝出的照片平均的解析度是落在 600Kb 左右,這些燈正片與負片是在拍攝二十多年後,才被筆者使用 Kodak Scanza 掃描機一張一張的轉成數位 JPG 檔,具化學成分的正片與負片,經過二十多年的歲月已發黃、退色、或發霉,但這一張張照片是的歷史證物,可配合著這本紀實讓讀者生動地去神遊西遊記般的 K2 山區了。 希望得到讀者能諒解這本登山實紀內的照片其攝影專業度、色彩、及解析度都遠遠達不到當今所出版的談論時事、旅遊、或美食的雜誌或書籍內照片的清晰度與色彩真實飽和,也希望讀者能體會已在「耳順」年紀的筆者,能將數千張數正片與負片一張一張的轉成數位 JPG 檔,再由這數千個 JPG 檔甄選出,搭配描寫這次遠征活動的「心」。
                                  筆者  周德九 謹識


難以忘懷喬戈里峯—曾任中國登山協會秘書長于良璞序
    喬戈里峯是我登山生涯中留下遺憾最多之地。 早在 1974 年我初涉登山之時,站在珠穆朗瑪峯的腳下,面對着世界第一高峯,暗暗下定決心,此生一定要走遍我國邊界和境內的世界九座 8,000 米以上高峯,尤其是神祕莫測,中國登山者無人涉足過的世界第二高峯—喬戈里峯。 這是座攀登難度高於珠穆朗瑪峯,相對高差達4,500 米以上的險峯,進山路途遙遠,交通又極不便,使人望而卻步的高峯。


    一九七五年中國登山隊再次征服珠穆朗瑪峯,下一個攀登的目標就確定了攀登喬戈里峯。 喬戈里峯早在 1954 年意大利登山隊從巴基斯坦一側即喬峯南側成功登頂。 而中國一側(即喬峯北側)卻從未有人問津,沒有任何攀登資料可參考。 做好正式攀登前的各項準備工作,1976 年 6 月中國登山協會決定由我擔任組長帶領 4位登山隊員進山偵察。


    我們的任務是(一)偵察進山路線(包括車行及步行路線);(二)進山沿途食宿、物資運輸手段及補給;(三)山區的氣象及水文狀況,選定登山大本營位置;(四)拍攝進山沿途地形的電影片及照片資料。
    1976 年 6 月中旬,喬戈里峯偵查組 5 人乘一輛卡車從烏魯木齊出發,經新藏公路麻扎兵站,沿邊防公路可達汽車終點—伊力克,從伊力克僱用了十頭犛牛進山。 因不了解當地氣象和水情,加之季節已近 7 月中旬,錯過了進山的最佳時間,翻過阿格勒達坡進入克勒青河谷,洶湧的克勒青河已灌滿了寬達 800 米至1,000 米的河谷。 隊伍艱難地抵達第一紅柳灘後,犛牛再無法前進,只好在第一紅柳灘紮營,想等河水小些後再走。 在河邊我們設了一個水標,早起一看,一夜之間,河水又猛漲了近 30 公分。 無奈之下偵查組決定由我帶領 2 位隊員帶了 2 條登山主繩沿克勒青河谷徒步偵察路線。 從第一紅柳灘營地涉冰河,翻陡壁,下午近 5


時登上馬鞍山頂。 在馬鞍山上對遠在 7 公里之外的喬戈里峯進行了拍攝後下撤返回,計劃第二天再帶隊進山。 返回第一紅柳灘營地已是凌晨 1 時。 第二天清晨發現克勒青河水又漲了近 40 公分,營地都已進水,河水已漫過牛背,無法前進。 我們的食品也只夠 10 天之用。 無奈之下只好放棄繼續偵察,原路下撤返回,遺憾地結束了此次任務。
    1977 年 5 月中國登山協會由劉大義隊長組織了對喬戈里峯第二次偵察,任務是進入喬戈里峯主冰川選擇攀登路線。 偵察隊當時攀登至喬戈里峯東北山脊 6,000米高度,選定了北側兩條攀登路線,即東北山脊路線和北山脊路線。 兩條路線相比,東北山脊路線 8,000 米以下難度較小,但路線長;8,000 米以上坡度陡峭難度極大。 而北山脊路線短,坡度陡峭,平均坡度 45 度以上。 這條路線以後國外登山隊所選定,成為北側多次成功登頂的傳統路線。 這次偵察是中國登山人員第一次進入喬戈里峯北側冰川,攀登達到喬戈里峯東北山脊 6000 米高度。


    1978 年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中國對外開放山峯供外國登山團體攀登,中國登山協會的主要工作是接待外國登山隊和旅遊者來華登山和高山旅遊,中國人自行攀登喬戈里峯的任務因此而擱置。
    1990 年我有幸擔任日本橫濱山岳會喬戈里峯登山隊聯絡官隨隊進山。 在喬戈里峯停留了 3 個多月的時間。 在日本隊登山期間,我先後偵察了中國最長的冰川—音蘇蓋提冰川,偵察了皇冠峰、麒麟峰的進山路線。 這次也是我登山生涯中所經歷的最漫長的一次山區停留時間,當時我也想這恐怕是我最後一次進入喬戈里峯地區了。


    1993 年海峽兩岸登山者聯合組隊成功攀登了珠穆朗瑪峯。 1994 年 12 月在台北市兩岸登山人聚在一起,共賀珠峯成功登頂,又研討了下一個聯合攀登的目標,世界第二高峯—喬戈里峯,雙方共同認為喬戈里峯南北兩側外國登山隊都成功登頂,卻沒有一位中國人踏足。 初議選擇在 96 至 98 年間聯合組隊攀登。 因種種原因直到 1999 年經國務院批准,確認在 2000 年完成此壯舉。 中國登山協會組織了中國亦是世界登山界最強的登山團隊,西藏 14 座 8,000 米以上的高峯登山隊參加聯合隊。 2000 年 6 月聯合登山隊順利進駐喬戈里峯北側大本營。


    2000 年喬戈里峯北側登山季,迎來了海峽兩岸聯合登山隊、美國登山隊、日本登山隊、國際聯合登山隊四支登山勁旅爭相攀登,這是喬戈里峯北側登山最熱鬧的一年。
    七月中的喬戈里峯地區,往常天氣穩定,雨水大風稀少,是攀登的窗口期,而2000 年 7 月中旬卻天氣異常,陰雨綿綿不斷,北側攀登路線幾乎每日都發生冰雪崩和流雪。 給攀登者帶來了極大危險,原可扎兩至三頂高山帳的 1 號營地,已無可紮營之平台,營地只能扎在冰裂縫之中。 新疆自治區氣象台天氣預報告知,往年乾旱的塔什庫爾干地區和西藏阿里地區現已多發洪水災害,異常的氣候給攀登者帶來了攀登的難度和危險。 到八月中的美國登山隊、日本登山隊、國際聯合登山隊,均只登達 C3 營地(7,500 米),已無望突擊頂峯且裝備、食品已不足,先後宣告攀登失敗,從大本營下撤。 兩岸聯合登山隊中台灣、香港隊員也體力先期耗盡無法再攀登,只好忍痛放棄攀登,撤離了大本營,山上只剩下大陸方面的隊員還在苦苦攀登,寄希望能有 2 至 3 個好天爭取向上突擊。 但天公不作美,只攀登至 7,660 米,因雪崩、流雪不斷,無法攀登只好與 9 月中旬撤營,下撤至伊力克時,進山公路被洪水沖毀,步行至麻扎達拉方乘車返回葉城。 阿九在書中已詳盡描述了此次遠征的全過程。


    兩岸山友此次攀登從 1995 至 2000 年籌劃、準備 6 年之久,尤其以阿九隊長首的台灣山友 此次付出了巨大代價。 阿九隊長自籌了近 20 萬美元投入此役,可謂之用心良苦。 但此役不能登頂成功,卻也創下了多項喬戈里峯登山的記錄;首次在喬戈里峯實現了喬戈里峯與台北電視實況轉播、首次使用衛星電話與北京和台北通話、同時更進一步加深了海峽兩岸登山者的友誼。


    阿九隊長是一個文質彬彬的「書生」,也是一個意志堅定、才能非凡的登山指揮者,是我所仰慕的「山者」。 喬戈里峯聯合攀登至今雖已過去 20 餘年,但我們兩岸山友共同奮鬥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不能忘懷。    阿九今把攀登的全過程濃縮在這本書中,在書中他全傾了對山的熱愛,對兩岸山友的赤子之心,對攀登未成功的遺憾之情。


    這本書雖是記錄了一次不凡的登山過程,也深深體現了兩岸山友的情誼。 喬戈里峯的攀登是兩岸合作攀登高峯的第二次聯手,此次雖然失利,但逶迤莽莽地喀喇崑崙,巍峨的喬戈里峯永遠屹立,我們兩岸的中國人終會有一天從北側踏上她的巔峯。
                               于良璞2020 年 12 月於北京

文章標籤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卷》共二冊),定價新台幣1600元,王建朗、黃克武編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卷.jpg

 

是由兩岸近代史學界合作撰寫的中國近代史(1840—1949),分晚清卷和民國卷,各卷又分別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為通史,下冊為專題史。參與者共57人,包含晚清卷(以姓氏拼音為序):蔡樂蘇、崔志海、戴鞍鋼、郭衛東、黃克武、姜濤、雷頤、李長莉、李細珠、李育民、廖敏淑、林滿紅、林文仁、劉石吉、羅志田、馬勇、潘光哲、桑兵、沈松僑、史建雲、王先明、吳義雄、夏春濤、熊月之、許雪姬、張啟雄、朱英。
   民國卷(以姓氏拼音為序):步平、陳進金、陳謙平、馮筱才、黃道炫、黃自進、金以林、李培德、廖大偉、林美莉、林桶法、劉維開、邵銘煌、唐啟華、陶飛亞、汪朝光、王建朗、王奇生、吳景平、吳翎君、謝國興、忻平、楊奎松、楊天宏、楊維真、張瑞德、章清、鄭大華、鄭會欣、卓遵宏。
   本書論述了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比較全面和系統地展示了自1980年以來近代史方面的新研究成果。本次推出的是晚清卷。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封情書是誰寫的?

 

   

《紅塵藍夢》──侯澗平說.....

第一章
夜沉沉雨霖霖
白雨虹走出醫院大門,一股寒風襲來,打了個顫,頭緊緊地縮進衣領。街上行人稀稀落落。在昏暗的路燈下,幾個身穿黃軍裝的紅衛兵,往牆上刷大標語,還在上面打紅叉叉,構成了類似骷髏的畫面。打人家姓名紅叉表示此人已經打倒,成為革命的對象。這年頭人人自身難保,白雨虹懶得去看紅叉叉下邊的漢字。白雨虹不願看大標語,還有另一個原因,他的父親也被人家貼了大字報刷了大標語,名字上也打了三個大大的紅叉,接著押上操場的水泥台批鬥。父親脾氣倔,不肯下跪,拒絕低頭,紅衛兵使勁摁下他的頭顱,扯下一把頭髮。白雨虹敬重父親,雖然平時對自己嚴厲有加,但父親的人品學問,一直是他暗中的效仿。當白雨虹在水泥臺上抱起父親,看到父親身上傷痕累累,不禁淚流滿面。多少年後,白雨虹想起這個場面,還深深地內疚:為什麼當時沒有勇氣沖上臺去,用自己的身軀擋住雨點般的拳頭?他為自己的懦弱感到羞恥。白雨虹輕輕撕開血肉凝結在一起的襯衣,父親的背上烙上了幾道紅叉叉,皮膚破裂的地方正在滲出血液,那是紅衛兵用皮帶抽擊留下的印記。白雨虹怎麼也想不通,打父親的人都是自己朝夕相處的同學,有的還是自己的朋友,他們與父親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何以頃刻成了陌路人?白雨虹感到更為恐懼的是,這批人打了人還不走開,圍著白雨虹父子,像欣賞一件藝術品似的,看著白雨虹輕輕呼喚父親,看著他擦父親的血跡,還不時發出一陣哄笑。白雨虹環顧四周發現,一個個被批鬥的人,都打得皮開肉綻,不見血液流淌他們決不罷手。想到此,白雨虹心裡猛的一陣痙攣,難道這就是他們對紅色的崇拜?


天空中開始飄起了雨絲,偶爾夾著小冰珠,由東風裹著,直往白雨虹頭頸裡鑽。一輛破舊的公車搖搖晃晃地在他身邊停下,他想馬上跳上去,立刻回到溫馨的家。他下意識地摸了一下口袋,摸到一枚五分硬幣,他猶豫了片刻,還是讓汽車開走了。他深知目前的境況:父親在新吳醫院,母親不知關在哪裡審查,這五分錢意味著弟弟、妹妹還有他一天的伙食,可以買兩斤青菜一斤螺螄,他盤算的明天家裡的菜譜大體如此,他捨不得花五分錢,攥著這五分錢,就是攥著明天的希望。他繼續迎著撲面的風雨走著,街面上幾乎所有的店都已打烊了,掛在電線杆上的高音喇叭不知疲倦地還在唱著樣板戲,叫你永遠接受無休止的轟炸。白雨虹無法躲避聲浪,揚聲器也許唱破了,李鐵梅的《打不盡豺狼決不下戰場》變了調,成了童話裡巫魔的聲音。白雨虹清楚地記得,他就是在這個怪音中背著父親,一步一步挪動著艱難的步伐走進醫院的。在長達四五公里的街上,沒有任何一個人伸出手扶他一把,哪怕是輕輕地托一下,反而人們像見到瘟疫一樣,紛紛躲避。他已經無法回憶起,他是憑什麼樣的力量走完這段路的。走到醫院他近乎虛脫,身上如雨的汗水與父親的血水融合在一起,地上淌了一灘。


一個臉色黃黃的護士問:「成分?」白雨虹沒聽清楚,木訥地望著她。護士微微皺了一下眉,提高了音量:「成分?」


白雨虹微微一怔,原來小護士不是在問父親的傷情,首先關心的是成分。這與治療有什麼關係?白雨虹來不及多想,隨口說:「教師!」實際上他在答非所問,回答的是職業。


小護士揚了揚眉毛,從鼻孔裡吐出了「哼」的聲音,然後說:「原來是臭老九,革命對象!我們是革命醫院,看病先看革命人!」說完一跳一跳跑開了。


白雨虹怔在那裡,眼眶裡的淚水在打轉,他緊緊地咬住牙根,不讓淚水掉下。他迅速把走廊裡的兩張長凳拼好,安放好父親躺下,疾步去找醫生。急救室、觀察室、理療室一間一間的房間,都擠滿了人:武力衝突中受傷的年輕人,邊上有同一派別的戰友,加上陪同的家屬,到處是嘈雜聲,只有一個三十來歲的戴副圓眼鏡的醫生在忙碌。白雨虹連續七八次懇求醫生,快去診斷父親,但那醫生只是點頭說別急,依舊忙他的事。看得出來,那醫生也身不由己,剛看完一個,立即被另一幫人半推半搡地去診斷同派的傷患。


那醫生人們都叫他高醫生,白雨虹也跟著人家一遍遍喊高醫生。白雨虹明顯感到自己的喊聲底氣不足,很快被狂躁的聲音淹沒。那些人的語氣都十分強硬 ,喜用命令句式:「嗨,高醫生,我們頭頭為保衛毛主席革命路線負傷,趕快去!」「喂,聽見沒有?革命戰士在流血,還不快點!」高醫生唯唯諾諾,一群人推他到東,另一群人拉他到西,白雨虹被他們無情地擠出了圈外。


白雨虹孤零零地回到走廊父親身邊,父親的眼角分明掛著淚滴,艱難地拉住他:「雨虹,我們回家吧。醫院也在鬧革命,沒人手,我們回去吧。」


白雨虹握著父親的手,默默地看著父親慘白的臉,抿住嘴,沒吭一聲,只是緊緊地把父親的手埋在自己的懷裡。白雨虹凝視著牆上的掛鐘,那鐘仿佛變成了一張變形的面孔,揚起兩根眉毛,嘲笑著他的無能。秒針在靜靜地走動,一圈又一圈,時間在一分一分地流逝,白雨虹的心在顫抖,一陣又一陣。他多麼想理直氣壯地說:「高醫生,爸爸被紅衛兵無緣無故打成這樣的呀,快救救我爸吧!」但他不能說,他把話咽到了肚裡。他知道,倘若他真的這麼說,此時此地,在這如火如荼的革命年代,猶如愚蠢之舉,必會被周圍的人嗤之以鼻,間或踩在腳下。白雨虹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就像一隻海浪中的小舢板,看得到遠處的陸地,但無法靠近它的港灣。他感到空前的無助。


時針在慢慢的移動,父親的額頭上仍在滲血,呼吸越來越細,出現了休克症狀。白雨虹心急如焚,掐著父親的人中,不能再等下去,他已經等得時間夠長了,不管怎麼說,父親的血要制住,傷在哪裡要明白,先要讓父親神智清醒。他感到有一股力量在推動他,必須採取行動。他猛地撥開人群,堅定而大聲說:「高醫生,快救我爸吧!我求你了!」說罷,他臉朝醫生在硬梆梆的水泥地上長跪不起。
周圍的人被他的舉動愣住,嘈雜的聲音嘎然而止,空氣仿佛也凝結了,一雙雙眼睛齊刷刷投向跪在地上的白雨虹。高醫生猛地一驚稍停片刻,快步走向白雨虹。
……
街上有人撐起了油布傘,零零星星的騎車人穿上了雨披,夜空裡風轉了方向,雨越下越大,原先的雪珠化作了雨珠,打在臉上,落在身上,透骨的陰冷。白雨虹上身穿的學生裝全部濕透,他感到渾身冰冷和饑餓。他想快點跑步回家,跑了幾步,雙腿根本不聽使喚,又軟又飄。他找了一家有屋簷的店鋪,站在門口躲雨。他神情呆滯地望著屋簷下的雨簾,望著黑糊糊的夜空,想著如果沒有這場革命,他現在在哪裡?他對自己冒出的奇怪的念頭感到可笑,高考取消了,他與許多同齡人一樣,無望進入大學的校門,想這個幹嗎?他記得剛讀高中時寫過一篇散文,發表在《萌芽》文學雜誌上。描繪了一個少年在雨中的嬉戲場景,這個少年長大成青年,在婆娑的柳枝下,在細雨濛濛的未名湖上泛舟蕩漾。這詩化的意境,蘊透著白雨虹的大學夢;這詩化的浪漫情調,飽含著白雨虹對生活最初的美好感受。但是,在今天饑寒交迫的長夜裡,在今天漫漫的淒風苦雨中,那種詩化的夢,在今夜的雨幕中擊得粉碎;那種浪漫的感受,已經蕩然無存!一個平時極自愛自尊的他,今天卻在醫院呼號長跪,他感到心在滴血,那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痛。在那個瞬間,白雨虹年少時建立起來的對世界美好憧憬的大廈,頃刻間無情地轟然倒塌。


遠處民居亮著的電燈越來越少了,雨稍稍小了點,白雨虹再次走進了絲絲細雨的夜幕中,他得趕緊回家。他的背後,仿佛有一雙父親急切的眼睛,盯著他快回去。高醫生說,父親腰椎錯位,需要一段時間恢復,還擔心腦震盪的後遺症。父親並不關心自己的情況,他最擔心家裡孩子們,他一遍遍催促白雨虹回家。白雨虹走在路上,隱隱體會到從今後肩上擔子的沉重,一邊是傷痕累累的父親,一邊是狂熱衝動的弟弟,不諳世事的妹妹,他將怎樣負重走完這條坎坷的路,他心裡一點都沒底。


轉過彎,走過斑駁的石橋,踏上長長的青石板,白雨虹終於看得見家了。幽幽的小巷口,在路燈電杆的倒影裡,白雨虹眼睛放亮,遠遠的,他發現了一個身影,那身影十分熟悉,萬分親切,白雨虹陡然渾身熱乎乎起來,一股暖流撫摩湧動。他急急地向前,正要喊她,藍欣欣,發出含著溫度的音韻,那身影忽地閃進了小巷,一轉身消失在茫茫夜幕中。。。

 

 

紅塵藍夢2──


第二章 浪濤裡,冰涼冰涼


妹妹白雨蘭還沒睡,她房間的燈還亮著。


白雨蘭聽見大哥那熟悉的腳步聲,趕忙去開門。白雨蘭一面急切地問父親的情況,一面跑到廚房,盛了一碗泡飯遞給白雨虹。
白家的房子不大,兩間臥室各舖了兩張床,父母與妹妹居住一間,白雨虹和弟弟白雨星居住一間。白雨虹換了衣裳吃著泡飯,身上頓時暖和起來。他望著弟弟空空蕩蕩的床,又像自言自語,又像在問妹妹:「雨星呢,怎麼又沒回家?」


白雨蘭忙告訴:「二哥傍晚來過,說他今晚不回家,他把鋪蓋被子都拿到據點去了。他們「代代紅」兵團正在醞釀一個大的革命行動呢。白雨虹「嗯」了一聲,心裡襲來一陣擔憂。弟弟已經兩天沒回家,他們紅衛兵組織佔據了和坊中學,改名為東方紅中學,成為他們的大本營。白雨虹瞭解自己的弟弟,對新事物充滿好奇,事事想參與,人又單純熱情,在革命時代,弟弟的個性如魚得水,找到了激進情感表演的舞臺。白雨虹與弟弟相比,就顯得內斂遲鈍,喜歡獨思多慮,內心體驗比弟弟細膩敏感。他對現成的答案決不盲從,對不理解的事從不參與,當這場革命如火如荼漫捲自己生活的古城時,他心靜如水,微波不瀾。許多紅衛兵組織動員他加入自己的兵團,他都以種種理由謝絕了。多少天來,多少狂熱的青年,互相攻擊辯論,甚至大打出手。他們揪鬥自己的老師和長輩,衝擊民居擅自抄家,白雨虹無法理解眼前發生的一切,他感到自己被革命的巨浪拋棄在一個無人理睬的旮旯裡。不過,他仍然放心不下神情激昂熱血衝動的弟弟,盼望雨星能回家,白雨虹多麼想跟他談談。


白雨虹關照妹妹早點睡,明早要給父親送粥去。他習慣地走向廚房,並非再想吃點什麼,而是想到碗櫥的隔層裡取書看,當外面「破四舊」大焚書時,他趕忙在家裡的碗櫥中做了隔層,把薄一點的隨手要看的書藏到了裡面。他想繼續看雨果的《九三年》。但又感到今夜太疲倦了,心情又不好,重又回到了臥室。他擰開檯燈,寫了長長的日記,然後上床。


奇怪的是他一下子無法入睡。白天的事來得那麼突然,他要清理一下思路。水泥臺上,父親被人家揪打的場景在眼前無論如何揮之不去。他記得在眾多女紅衛兵中,胡瑤淩用軍用皮帶的銅扣抽擊父親。她一面抽,一面問:「你有沒有說過,太陽裡面有黑子?」父親回答:「記不得了。」胡瑤淩又說:「語文課分析古文,你為後羿射日叫好,安的什麼心?還說後羿射日累了,揮一把汗撒向最後的一個太陽,於是就有了黑子,當時我們為你的幽默喝彩。現在想來,你是在惡毒攻擊我們心中最紅最紅的紅太陽毛主席!大家說是不是?」人群一片狂喊聲:「是!」有人憤怒高呼:「打倒漏網右派白文堂!誓死保衛毛主席!」在鼓噪聲中,父親的聲音雖然輕,但異常堅定:「牽強附會!」眾人怒吼:「你還想抵賴,叫你嘗嘗革命小將的鐵拳!」於是又是一陣拳打腳踢。白雨虹百思不得其解,胡瑤淩竟然用這樣的手段對付父親。在白雨虹的心裡,胡瑤淩學習成績好又是團支書,平時熱衷於班團活動,明快利索,人品也尚可,怎麼革命一來說變臉就變臉?在父親眼裡,胡瑤淩是他的得意門生,父親常常把她的作文推薦給白雨虹看,還親自點評推薦發表胡瑤淩的文章,難道這就是父親應有的報應?


白雨虹還記得,他到水泥臺上背起父親時,曾無意間看到了人群中的藍欣欣。藍欣欣手捂住嘴,眼眶中含著淚。憑著直覺,白雨虹似乎感到藍欣欣在他的身後跟了一段路。與胡瑤淩相比,藍欣欣在班裡不顯山露水,她大方聰慧,從不張揚自己。藍欣欣不聲不響為街道裡一位孤寡老太服務了一年多,胡瑤淩她們知道後也參與,這個送溫暖小組被市里表彰為學雷鋒先進集體,以胡瑤淩的名字命名,藍欣欣沒說一句話,依然樂呵呵的參加每一次活動。白雨虹就從這一點上敬重藍欣欣,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白雨虹後來還聽說,藍欣欣的父親是級別不低的幹部,指揮過蘇中平原的抗日支隊。但藍欣欣從沒在任何人面前提起過。他隱隱約約替藍欣欣家擔心,這年頭她父親不知過得怎樣,她父親會不會被打成「走資派」受到衝擊?他又想起,一次在大街上,在人群外遠遠地看到在批鬥一位「走資派」,很像藍欣欣的父親,那些紅衛兵在擴音器裡當眾讀他的日記,把他的隱私,他對一個女人的情思,說成腐化墮落,說成資產階級思想,大肆攻擊。想到這裡,突然記起父親在醫院裡對他的叮嚀:「雨虹,回家快把我的手稿,家裡的信件、日記處理掉,免得抄家抓到把柄。」糊塗,怎麼把這件事忘了?白雨虹從床上躍起,迅速把他剛剛才寫的日記撕成碎片。


隔壁的臥室裡傳來白雨蘭夢中的笑聲,她還不時說著誰也聽不懂的含含混混的夢話。白雨虹知道妹妹睡相不好,老是做夢踢被子。他走過去擰開燈,果然看見她身上的被子一大半落到了床下。妹妹在夢中還在微笑,白雨虹心裡好羡慕她的無憂無慮,一瞬間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天真爛漫的少年時代。他替妹妹蓋被子,無意間忽然發現,妹妹雪白的雙腿之間,粉白的短褲之上,滲出了殷紅殷紅的血,仿佛還在擴展,染及了一大片。白雨虹第一次看到這景象,他的心猛的一收縮,有點措手不及。他迅速檢索腦中所有相關知識,仍是一片空白。他足足在妹妹床前待了七秒鐘,相當於恐龍受到刺激傳遞到腦中再反應過來的時間。他終於檢索到了一個知識點,明白了怎麼回事。


白雨虹輕輕地蓋好妹妹的被子,重新上床迷迷糊糊睡去了。他此時多麼想見母親,倘若母親在,妹妹的這種事還用他哥哥牽掛?問題是妹妹懵懵懂懂,使他更多了一份心事,他決定明天去找梅純穎醫生。他一會兒好像見到母親走來,一會兒在枕邊仿佛飄來像妹妹雨蘭身上一樣的淡淡的乳酪香味,他感到極好聞,醉醉的,悠悠的,又見到了妹妹的睡姿,這睡姿他又感到在哪裡見過。有一次藍欣欣生病,他去送作業給她,在藍欣欣家裡,他見到過藍欣欣像雨蘭一樣的睡姿,頭微微傾斜,那嫩嫩的頭頸袒露在外,臉泛著淡紅,那閃動的睫毛輕輕地撩撥著白雨虹的心弦,他仿佛身處在虛幻的白雲間,四周靜謐無聲,空氣裡飄蕩著藍欣欣甜甜的又像乳酪又像橘味的氣息,他真想在藍欣欣的白嫩的頭頸上輕輕咬上一口。白雨虹在朦朧的睡意中,漸漸感覺自己的情根在慢慢啟動,由軟變硬,包皮在向後退去,龜頭已經完全裸露。要是在過去,他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握住硬邦邦的情根,享受婆娑帶來的快感。今夜他太累了,性情沉鬱興致不高,沉沉的睡意驅散了情意,那情根始終半硬半軟地挺著,沒有遇上手的愛撫。


白雨虹開始了他夢的神遊。他遇見了一大片水,無邊無際,輕漾浩渺。那水碧綠碧綠的,像一片大的湖泊,又像一片沒有邊的游泳池,朦朧中又覺得不是游泳池。白雨虹對游泳池太熟悉了,他曾經在池中多少次地擊浪暢遊,獲得過市里自由泳的前三名。給他帶來榮譽的游泳池邊沒有成排的柳樹,沒有遠處的山脈。現在他在水裡,遠處山巒連綿,近地裡金黃色的沙灘如地毯似的舖在水邊,岸邊竟然還有幾只肥大的烏鴉,他確信這地方沒有來過。水拍擊著他,突然一排排浪向他湧來,就像漲潮一般。一個浪頭襲來,把他捲入了浪底。他奮力遊著,漸漸感到體力不支,還感到自己在巨浪中的輕渺、孤獨和恐懼。忽然,他發現在浪峰上又多了一個人,隨著大浪上下沉浮。蝴蝶結在閃搖,她好像也在奮力掙紮。白雨虹拼盡全力遊過去,他把手伸向藍欣欣,眼看就要抓住她了,卻被湧來的浪頭推開;藍欣欣張著驚恐的眼睛,好像在呼救,也把手伸向白雨虹,但一個惡浪打過,又把他們分開了。白雨虹感到永遠也無法靠攏她,但她又近在咫尺。他心裡一陣慌亂,呼吸急促,身體越來越往下沉,他的體力和精神幾乎絕望得將要崩潰。他那情根急劇的漲大,又粗又硬。在焦慮和恐懼之中,情根緊縮一抖一抖的伸動,噴出了一股精液。他想極力抑制井噴,但無濟於事,一次次的浪頭襲來,一次次地向外噴射,那一大灘冷精,在大腿上流淌,冰涼冰涼。
……………
……………

文章標籤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術著作出書要注意什麼?

    一個人會成為大師,中師,或小師;做事的細節可以看出端泥。

新近蘭臺出版社即將出版:《台灣XXXXX研究》叢書,這套書總共十五冊,涵括了兩岸知名學者。

我們對每位作者郵來的稿件,著作要求都依照SSCI國際學術著作格式,有些學者從頭到尾都嚴謹,那怕是一個標點符號,都標得清清楚楚;

但有些學者通篇稿件,前後都可以不一致,更不要說標點符號都用錯了。

     嚴謹者,不用看就知道他的成就,他可能在知名學府,有著權威研究領域相關;敷衍者,不用看也知道他可能在那裡,更有甚者也敨在流浪。

    把工作做到澈底,成就也會很澈底。出書也是,細節都做澈底了,大師也就在那那裡了。
#學術著作出書

文章標籤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知道空手道練「圓」的拳術威力最強嗎?趙標昇《大自然的律動》有答案!

9789869595582_bc.jpg

 

趙標昇老師說:

我選擇練習空手道,在學空手道之前,曾找了三家不同流派的空手道,觀察各家拳技各三個月後,請教老師該門派有何特長?然各有說法,最後擇一而入。

每天練習空手道結束後,總會與老師聊天。幾年後,在聊天中,老師提到練「圓」的拳術威力最強。從此之後,這觀念無時無刻在我腦際中迴盪著,「圓」的技巧拳術哪裡找?遂告知朋友幫我留意。

兩個月後,有朋友跟我說台中公園每天早上有位老師在教走「圓」的拳術,我一聽,等不及天亮,一大早就到台中公園看所謂「圓」的拳術。

大自然的律動_01.jpg

我越看越喜歡,空手道就不去學了,但仍自己在家繼續練習。每天仍然一大早到公園,但只限於「看」而已,因為聽練習的學生說老師很嚴格,不隨便收徒弟,所以不能隨便加入練習。

「看」了一年三個月,在那段時間當中,多次請求練習的學生幫我引薦,但沒有人敢貿然介紹。直到有一天看老師心情特別好,其中一位學生才幫我引進。老師看到我,說:「是你啊 !」 然後問我家裡有幾個兄弟姊妹 ?父親從事何種職業?問我會不會抽菸、喝酒..等,大概覺得我家世清白,無不良嗜好,終於獲得老師的應允而開始練習。

經過長時間的等待,我非常珍惜這得之不易的機會,每天都是最早到公園,跟著老師學習。而老師要求很嚴格,每教新的動作,三次還學不會,就會被敲腦袋瓜,但也因為嚴謹而正確,進步亦相當快。

兩個月後,有一位在公園運動的人跟我說:「你要認真練習,你老師每天在不同的地方看你練習。」我聽了,欣喜地答謝師恩!

三年後老師說我可以拜師了,才正式成為入門弟子。那時我才知道,王樹金老師是有名的八卦掌名家,是宗師董海川先生的第三代弟子,如此之師出名門,令我倍感光榮。老師往生後,我始終把恩師對武術的遺願謹記在心,也由於他老人家的託夢,改變了我的下半生。

或許是老師冥冥中保佑吧!來到阿根廷後,一切安頓下來,我更能靜下心好好練習,在練習中靈感倍增,屢屢創新,以更快聚氣方式來改良拳術。在靜坐時,潛意識總會告訴我,練功時要進入大自然,融合於大自然,如此功夫才有進境。至此之後,我所教的拳理、拳法已經配合宇宙的自然法則,對事物的理解和應用,更是得心應手。因此這套「掘識氣功」,擷取太極拳、八卦掌、行意拳及洗髓功的精華組編,應用大自然的法則,來發現人體與大自然的奧秘。

一九九二年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成立聯絡處,我與內人同時加入志工行列;哪裡有災難,志工的腳步就會到達哪裏。一次又一次的天災,一次又一次的救災,看到的是災民一張張無奈、叫天天不應、驚慌失措的臉孔,內心很是不捨;除了膚慰外,只能盡心盡力的做賑災工作,協助災民自立。但災難並未因此而減少,反而有越來越頻繁,且越來越嚴重的現象,原因在哪裡?

科技時代的來臨,為人類帶來很大的方便,卻使得人心不再單純,大量的建設、砍伐樹木、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這些都是導致氣候變遷、溫室效應的原因。於是,我希望透過這本書,從氣功養生貫穿到生態保育,希望為人類、為地球貢獻一點綿薄之力!

本書的出版,一大部份是取材自我的日記。自二〇〇八年七月開始,我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主要有三點考量:一是因學生練的氣功已邁向另一階段,已見證這套氣功的功效;二是自二〇〇八年開始,每星期六的太極拳課程,在即將結束前,都會跟學生講一些哲理,學生蠻喜歡聽,又有學生丹尼爾幫忙製作網頁刊登,許多人進入網頁看,得到很好的回響。也有其他功夫館老師要求轉登在他們的網頁,但說好會註明是我所說的,我覺得好的人生哲理應該與大家分享,欣然答應了;三是在日常生活中,總會有一些觸動內心,或新發現的事物,或在教導學生時的感觸,當然也包括對大自然所觀察到的一切,這些感觸如果不在當天記錄下來,隨著時間的消逝,久而久之,也將在記憶中消失。自從開始寫日記之後,感覺生活變得更充實,因此也建議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有些學生在聽了我的建議之後,開始執行,偶爾也會跟我分享他們的心得。

從下定決心的那一刻開始,就沒有停止過,偶爾旅行在外,仍然帶著日記本,再怎麼晚,還是要將當天的日記寫完才安心上床睡覺,寫日記已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為什麼會出書呢?有次為了寫日記,很晚才睡,第二天早上較晚起來練功。內人不知情,以為我怎麼了,我跟她說:「這些日記留著,以後許多事情會見證我的看法是對的。」她覺得很奇怪,想了解日記裡面記載的是甚麼?徵得我的同意後,開始看我的日記。過了一段時間,跟我說:「裡面有好的內容或需留下來的,我來整理存檔。」就這樣她幫我將日記打字、整理和存檔。所以這本書裡面摘錄許多日記裡面所寫的,一點一滴,一步一腳印的生活歷程,包括學生練功時遇到的特殊情況,以及跟我的分享,證實這套氣功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時間、耐心、專心及紀律所練就的。

我相信人性本善,雖然人類分佈在不同的五大洲,使用不同的語言,持著不同的國籍,信仰不同的宗教,但居住在同一個地球。當瞭解人類的母親──大地之母,已經岌岌可危時,我們一定會馬上行動,攜手同心來珍惜她、保護她,加入環保的行列。不要小看一己的力量,只要人人奉獻一點愛心,世界就會減少災難,地球也不會嚴重毀滅,人類平安、幸福的未來才得以期待!

文章標籤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版社的小編編

       今天開始我在台灣博客思出版社www.bookstv.com.tw成為一位主編。

   在出版社當主編,以前我幹過,這對我來說是好差事:看稿,看書,寫書,潤稿,還可以喝茶領薪水,不管薪水能領多少,至少,有基本收入,這對我來說,是一件開心的事。

     別以為我是新來的,就好欺侮,哈,對於出書編書,我是老手。等著,稿件一旦落入我手中,就知道我處理能力如何了。

    你想出書嗎?幾年的經驗,不會虧待你的書。出書請找博客思出版社。
 

文章標籤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