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書請找博客思出版社
投稿信箱:booksttv@gmail.com
摩洛哥人 的賣書人

Mohamed Aziz,是現今上鏡頭次數最多的書商!
賣成另類網紅,是一個傳奇。
Aziz 六歲成了孤兒,
因買不起教科書,高中便輟學了。
15 歲時 Aziz 在老家 Rabat 鎮樹下鋪塊地毯,擺上 幾本書便開始了他的書商生涯。
如今73歲了,他仍整天沉浸在書海裡,怡然自得。
他一邊賣書一邊讀書, 每天約花 6 到 8 個小時讀書,
他也遊走在各城市搜購書籍,整理出售。
Aziz 一生與書為伍,這是他對貧困童年的報復,他說:
「我讀過 4000 多本阿拉伯語、法語、英語或西班牙語書籍,這意味我的人生已經歷了 4000 多種生活。每人都應有這樣的機會!我只需兩個枕頭和一本書,就可悠游享受每一天。」
賣書四十多年,將畢生投入書海中,若不是興趣使然,一般人是很難做到的,這樣熱衷於書海的人,這世界應還有很多。
讀書,本身也是一種快樂。
可能是 1 人的圖像
 
 
 
 
 
 
 
留言
 
 
分享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板橋全集--如有託名翻版,將平日無聊應酬之作改竄爛入,吾必為厲鬼,以擊其腦。

丁家桐/序

鄭板橋《後刻詩序》云:「板橋詩刻止於此矣。死後如有託名翻版,將平日無聊應酬之作改竄爛入,吾必為厲鬼,以擊其腦。」鄭先生的意思,我理解為他對自己的詩文成果取一分為二的態度:一部分是抒情言誌之作,一部分則是酬贈往還之作。他告誡後人,他的應酬之作不宜流傳。這也就是說,他主張出選集,而且是自選集,不主張出全集。

我們都是板橋後人。後人需要欣賞板橋,也需要研究板橋。欣賞板橋,讀點代表作就可以了。但倘若研究板橋,則需要把握更多的資訊,瞭解若干沒有進入自選集的內容,以求對板橋能有多側面的瞭解。正因為這樣,許多人不辭「擊腦」之災,蒐羅板橋未嘗刻板的內容廣泛流轉。

我們現在能夠見到的板橋全集有多種版本。總體說來,出版時間愈後的總比前人編印的內容更豐富些,學術領域,後人總是踩著前人肩膀攀升。党明放先生研究板橋多年,著述豐盈,成果累累。這次經他考訂的本子比前人所編更系統、更充實、更完整。當然,有些內容歷來云真云假,尚待進一步辨析。

在這裡,我要向板橋在天之靈進一言:後人傾慕先生,研究先生,希望獲得關於先生更多的資料,先生應當高興。時代不同了,文化觀念不一樣,褒貶隨人,「擊腦」不必了,還是「難得糊塗」為佳。

壬辰年煙花三月於揚州

 

 

文章標籤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人首次遠征世界第二高峰K2: 2000年海峽兩岸喬戈里峰聯合登山隊紀實》
「沒有征服只有生還」—遠征攀登K2紀實

 

《華人首次遠征K2故事》立體書封.jpg

 

    全世界有 14 座超過 8,000 公尺以上的高峰,而位於中國新疆與巴基斯坦的邊界上的喀拉崑崙山脈為世界第二高峰,海拔 8,611 公尺,中文名稱為喬戈里,Qogir是塔吉克語,而 19 世紀起西方的山名為 Goldwin Austen 峰,但是從 20 世紀起,世界登山界就統稱該峰為 K2 了。

《華人首次遠征K2故事》_b5.jpg
    K2 在 1954 年即由義大利登山隊由東南稜首登成功,其後幾乎所有西方工業國家、亞洲的日本、韓國及部份東歐國家均有派出遠征隊,至 1999 年已有超過150 人登頂,但雖然 K2 位於中國及巴基斯坦之邊界上,公元 2000 年之前還沒有一支由華人所組成之遠征隊伍去攀登過,當然也沒有華人的腳印印在峰頂過,為了不讓華人在 K2 峰頂缺席,海峽兩岸登山好手們繼 1993 年成功攀登了世界第一高峰 「珠穆朗瑪」 後將再次合作組成一支聯合攀登隊,計劃在 2000 年的夏季遠征K2。

 

《華人首次遠征K2故事》_b7.jpg
    「珠穆朗瑪」 Qomolangma 是藏語,而 20 世紀起世界登山界就統稱世界第一高峰為 Mt. Everest,而台灣登山界稱該峰為「聖母峰」。
    1993 年海峽兩岸珠穆朗瑪峰聯合登山隊在 5 月 5 日成功的將 1台北隊員、1位北京隊員及 4 位西藏隊員送上世界第一高峰後,參與者即開始醞釀著向世界第二高峰邁進之計劃,經過 3 年的時間,在愛山的朋友們默默地耕耘,終於在 1997 年5 月間由筆者代表台北的登山同好們,到北京與中國山協于良樸秘書長簽下了協議書後,正式的展開組隊之籌備工作,這個攀登活動是中共國務院所批准的計劃,在21 世紀開始前之登山盛事,甚具深遠之歷史意義。
這次遠征隊之實力可以說是 K2 攀登歷史中最強的組合,尤其是西藏隊成員有8 位「14 座 8,000 公尺以上高峰探險隊」隊員,而該隊在 1999 年底前已完成了 10座 8,000 公尺以上高峰。 這使 2000 年 K2 遠征隊攀登隊員登頂 8,000 公尺以上高峰次數多達至 55 次,在世界登山史上一支登山隊伍的成員擁有多達 55 次的 8,000 公尺以上高峰登頂紀錄,那絕對是空前的。
    極地遠征探險,攀登 8,000 公尺以上之高峰,是一個國家展示該國國力的一種方式,對該國家的人民有正面之影響外,對一位登山者亦是其一生中重要之挑戰,登山者均應明瞭,攀登 8,000 公尺以上高峰時心中必須秉持 「沒有征服只有生還」的信念,在海拔 6,000 公尺以上高地活動時,因氣候、高山症、缺氧、水土不服、身體及心理不適應、隊友相處、與攀登時產生壓力等等人性弱點在高山上會隨時展露出,然而高山是無情的,如不保持謙卑之心態去接近它,8,000 公尺以上高峰就會展露它無情的面目來伺候你。 攀登 8,000 公尺以上之高峰,攀登者之基本條件除需要具備堅強之體力、耐力、意志力、精實的冰雪岩攀登技術外,同時也須擁有登山智慧,登山智慧必須是以尊重生命、敬仰高山為基礎所修練出來的,登山智慧是在「心」而非在「腦」,能以無私奉獻的心態為攀登同伴提供自己的肩膀讓他們能順利登上高地。
    本次遠征自 2000 年 6 月 1 日開始至 9 月 15 日結束歷時了 107 天,但很遺憾的是因為天空不作美而無法順利登頂。 K2 的山形如金字塔般,平均斜度不少於 45度,由山基部到峰頂幾乎沒有平緩之處,C1 營地是紮在 45 度斜度的冰河裂隙中,C2 營地是建立在斜坡上,C3 營地則位在北稜海拔 7,500 公尺高度的 40 度陡坡小台階上,當下大雪或颳大風時,營帳都會被大風吹走或被從斜坡滑下來的雪埋沒,營帳外所放置的物品,或沿著攀登路徑修建好的繩路,都會被滑下來的雪被埋掉就是被沖掉,為了攀登隊員的生命安全必須全員下撤到海拔 4,950 公尺的前進基地營(Advanced Base Camp,簡稱 ABC)來避風雪休整,而只要因大雪下撤,前一次攀登時所作的苦工,例如修好的繩路、紮好的營帳、或運上去的物資裝備都可能會損失,待天氣轉晴後又要重新再來一次,這就是為何 K2 北稜的攀登路線是非常艱難的原因。 珠穆朗瑪峰的營地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緩坡或大平台上,當下大雪或颳大風時、攀登隊員均可停留在營地、等候天氣穩定後再向上攀登。 要能由 K2 北稜登頂除攀登者本身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天氣,K2 北稜登頂所需的天氣條件是必須有四次週期,每次週期有五至六天的連續好天氣,尤其是由 C4 到峰頂的攀登路線是要經過約一千公尺長 45 度以上陡斜的三角雪田(懸掛冰河),在這高度已無物資與能力來修繩路,必須以結組方式來作攀登,沒有良好天候下想要由北稜線登頂是很危險的。 
    本次攀登活動一共執行了四次攀登,但受天候影響,隊員只上攀到7,660 公尺高,但全員能安全回家沒有凍傷,也是功德圓滿吧。通常攀登 8,000 公尺以上高峰的書籍絕大部分都是由成功登頂的攀登者所著作的,其作品是著重於以攀登者個人的角度與觀點來撰文的,至今為止華人世界少有一本書能以籌劃者、領隊、或現場指揮的立場,用「科學論文」的形式,全盤的鉅細靡遺將遠征攀登 8,000 公尺以上高峰有系統地寫出,這本紀實除可提供給「有用的資訊」及「正確的觀念」給有意參加遠征攀登的人士,也可提供大型遠征攀登活動的籌劃者、領隊、或現場指揮作為參考。 這本紀實也包含了登山歷史紀錄,與邊疆地理供讀者閱覽。
    事隔 21 年,整個世界 15 億多華人還是沒有一人由北側新疆這一側登頂 K2,希望這本紀實能激發與鼓勵華人登山好手儘快能組織一支遠征隊,由中國新疆這一側完成登頂 K2 的歷史使命。
    這本登山紀實中所用的照片均為筆者用非專業型的相機所拍攝的,這些照片的來源有數位相機,也有正片與負片,當時,數位相機的解析度只有 1Mb,所拍攝出的照片平均的解析度是落在 600Kb 左右,這些燈正片與負片是在拍攝二十多年後,才被筆者使用 Kodak Scanza 掃描機一張一張的轉成數位 JPG 檔,具化學成分的正片與負片,經過二十多年的歲月已發黃、退色、或發霉,但這一張張照片是的歷史證物,可配合著這本紀實讓讀者生動地去神遊西遊記般的 K2 山區了。 希望得到讀者能諒解這本登山實紀內的照片其攝影專業度、色彩、及解析度都遠遠達不到當今所出版的談論時事、旅遊、或美食的雜誌或書籍內照片的清晰度與色彩真實飽和,也希望讀者能體會已在「耳順」年紀的筆者,能將數千張數正片與負片一張一張的轉成數位 JPG 檔,再由這數千個 JPG 檔甄選出,搭配描寫這次遠征活動的「心」。
                                  筆者  周德九 謹識

 


極地遠征探險,對一位登山者是其一生中重要的挑戰!人性弱點在八千公尺高山上會隨時展露無遺。高山並非無情,登山智慧是在「心」而非在「腦」,如不能以尊重生命、謙卑敬慎的心態去接近它,大山反噬給我們的則會是冷酷殘忍的面目。登山者均應切切明瞭,攀登八千公尺以上高峰時心中必須秉持「沒有征服只有生還」 的信念。

    本書為集華人世界少有以籌劃者、領隊、現場指揮的立場,用「科學論文」的形式,將遠征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的細節有系統地呈現,有別於以攀登者個人的角度與觀點來寫書。

本書除可提供「有用的資訊」及「正確的觀念」給有意參加遠征攀登高山的同好外,也可提供大型遠征攀登活動的籌劃者、領隊、或現場指揮作為參考。 

除此,本書詳實記載登山歷史紀錄與邊疆地理交通供讀者閱覽。
#台灣博客思出版社

文章標籤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角落裡的憂鬱與不安

越來越多的人變得沈默,他們不再跟人高談濶論,

不參加聚會,同事之間除了工作也沒有什麼話聊,

家人之間,甚至連吵架都懒,一有空閒,各自拿着手機,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不關心國家大事,

不關心前途或讀書,

對週邊發生的事也不怎麼關注,

生活得好像越来越零碎,對未來也看不到希望。

生活裡的沈默,到底因為什麼?

每個人的生活故事不一樣,原因和理由也不一樣,但憂鬱與不安,好像己成了越來越多人的生活節奏。

以作者來說,想出書僅管目的不一樣,但書稿應該是作者努力多年的心得,理論上來說這是成果的驗收,不管評價與市場性如何,都是該開心的事。

只是近來,在偷偷觀察下發現,有些人真的患了嚴重的憂鬱與不安。在每個工作的細節中,不經意的就流露出來,有時所說的話與行為模式,也讓人難以理解。這是社會的問題,或者是每個人生活的環境變得困難了?對於憂鬱和不安會響身心健康,真的需要找到解決方法,身心安頓,才能舒心過日子。

文章標籤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變革社會中的「歸去來兮辭」——讀《尋找素顏》

尋找素顏_bc.jpg

     阿福(張天福)的長篇小說《尋找素顏》即將出版,要求我這個文學的門外漢而且只是草根階層的讀者寫一篇序,我很惶恐。歷來寫序,都是專家學者,名人教授之輩的事。更何況,一部長篇小說的內在豐富的複雜性以及變革社會中各個個體在閱歷、知識結構、價值、身份地位等種種差異,註定了闡釋和評介它的多元的視角。                
    讀著書稿,我發現原來這是一種整理自己記憶的探索體驗,因為阿福寫的,都是處於變革社會中的我們在成長經驗中不可或缺不可磨滅的部分。例如我們的欲望、虛榮、孤獨、仇恨、壓抑等感受,我們的愛恨生死等人生閱歷,我們逃離、迷失、尋找、還鄉的精神歷程等,都是我們或多或少經歷過,或多或少都比較熟悉的。究竟選擇什麼樣的視角來闡釋和評介《尋找素顏》這部長篇小說,才是恰到好處的呢?或許正如作者在他在小說中所言:是一部無法簡單歸類的長篇小說。但我隱約感受到,在愛的故事背後是濃濃的精神鄉愁,給我的總體感覺是新時代的「歸去來兮辭」。
  從人物來看,小說的人物跨越三個年代,張子墨生母(夏嵐)和養母(四姐:何玉鳳)的父母,阿福的爺爺大約出生於解放前,他們在農村中堅韌地浮沉;而張子墨的生母和養母,何玉鳳的初戀肖凱軍及丈夫張魏民都是改革開放前文革時出生的人物,他們在城市中奮鬥與掙扎;張子墨、阿福、夢琪、素顏、紫若涵等則是與我們同齡的年輕人。
或許包括我在內的讀者在問,這些不同背景的人物在「尋找素顏」的情景中各自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他們在小說的內在秩序中是否有失衡的感覺呢?
小說主人公張子墨和文中的阿福都以各自的方式來尋找他們共同的柏拉圖式的女友「素顏」的故事,然而將這種尋找「素顏」通過三個年代人及家庭的嵌入自然而然地嵌入變革的中國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中的時候,「尋找素顏」的動力、出發、尋找以及還鄉的整個歷程在比較宏大的人物關係脈絡中獲得較為深入的歷史透視和現實感,從而獲得了較為自足的解釋。
通過書中人物的敘述及旁觀者的評論中,我們可以近距離窺見處於變革社會中的不同年代的底層人的焦慮,絕望和掙扎,他們懷著夢想、嚮往與期待,一手一腳創造了這個開放而變革的社會,他們經歷了從計畫觀念到市場觀念的變遷,他們的奮鬥軌跡和心路歷程艱辛、淒美而又昂揚。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付出了血汗和青春,更付出了精神與理想的迷失,道德和規範的失落。遺憾的是,收穫果實的人卻不是他們。也許,他們至今還活在邊緣,仍在經歷精神上的流浪甚至物質上的匱乏。
  對變革社會中個人追求各自的素顏只是精神鄉愁的一個層面,更值得讀者關注的是阿福在平靜如水的敘述中時而露出的批判鋒芒,其基本的思考和追問在於:在這劇烈變化的時代,我們得到了什麼?我們失去了什麼?書中始終瀰漫著一種在躁動時代中的傷感,以及對於愛情,對於真誠的人際關係,對於富裕、和諧、安寧生活的渴求,並不時抒發著小人物彷徨無依的愁悶。小說中反覆出現自由而飽滿的「白鴿」,阿福所隱居的瀰漫蜜的花香,均是撼動讀者心靈的筆墨。這些,也可以解釋為「時代的鄉愁」。 
  阿福以樸實而又激情的文字,關注社會變遷,關注生活現實,關注底層小人物的命運與悲歡,其文筆蒼涼至深,三代人在鄉村的出生與奮鬥、在城市中的掙扎和結局令人扼腕,他們的命運浮沉扣人心弦。主人公張子墨的祖輩和父輩們的故事帶有濃厚的悲劇意味,這是無法用傳統或者常規的價值體系來評判的一代人,也可以視為轉型時期精神史上未被命名的精神時刻。張子墨及其朋友們在變革社會的浮世繪中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希望。
在「尋訪阿福」 中,小說中的阿福說:「其實,你已經找到答案了,因為答案就藏在你尋找的那個過程中。有些人是因為記憶的負累,有些人是因為現實的困境,還有些人是因為辨不清方向,而更多的人是受欲望的驅使……所以每個人都很容易陷入泥沼,因此我們時刻都需要去尋找一種叫做『解脫』的智慧。記得幾年前我去北國的時候,你母親跟我說:『去哪裡都行,千萬別去深圳,那裡最容易迷失自我。』我說:『沒有哪個地方能讓我迷失的』。幾年後再想想自己當年的這句話,未免有些大言不慚。身處凡塵,使我們迷失的不僅僅是某個具體的地方,更是我們內心執著的欲望。正視欲望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可是,只有當我們駕馭欲望、拋棄執念,我們才能把自己、把對方、把世界看得更清晰。」
  張子墨又習慣性地掏出一根阿爾卑斯:「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清晰,只是在石潭裡,看著自己在水裡面的倒影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最難找的恐怕並不是素顏,而是我自己吧!我念念不忘的,恐怕也是那個早已過去了的我吧。」
「素顏」是每個人的理想的初戀,也是每個人的夢。張子墨和阿福在各自尋找素顏的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並且正走在歸鄉的途中——因為他們明白了「那些遺憾和執著,留在記憶裡就好了,不一定要把它帶到生活中來的」。
「四姐」和「紫若涵」的女性形象應該是能夠得到更多讀者認同的人物形象。她們一直都在成長,在挫折和困惑中成長出有希望的女性。她們能夠認真承擔傳承的歷史感,又是能夠承擔現實的果敢的女性。在這一點上「紫若涵」似乎從「四姐」得到傳承,同時又發展出更加豐富的新的內涵。這不僅是張子墨的出路,也是未來的希望。
  紫若涵:「你對她,更像是一種仰望,而不是愛。愛是要靈與肉相互交融的,你對她只有精神上的仰望,而拋棄了欲望的層面,至少算不得是完整的愛吧!」
張子墨:「我沒有恨啊!不過有時候確實也會想,如果那時候我退學了就好了,我就不會遇見她,也就不會形成我現在的性格,也就不會讓我深陷孤獨……遇見一個人,也會漸漸把自己的生活給束縛起來。」
紫若涵:「你為什麼不反過來想呢?如果不遇見她,你就不會發現這個世界有多大,你就不會知道有蠍子樂隊,也就不會喜歡上搖滾;如果不遇見她,你就不可能體會到一個人的靈魂可以這樣純粹高潔,也就不會知道愛的力量可以這樣持久;如果不遇見她,你恐怕也不會再跑來找阿福,也不會看到原來人還可以有另一種生活;更重要的是,如果不遇見她,你就不會有這次出走,也就不會遇到我啊……」
紫若涵抬頭望著天上的月亮,又看看月色中這一片油菜地:「記不記得我跟你提起過的,兩個陌生人之間只有五個人的距離。這句話裡面也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承載著很多故事,那些故事裡不斷地穿插著很多人,將我們同那些素不相識的人緊緊聯繫在一起。而有幸遇見一個人,有時候就像是在心裡打開了一扇窗,陽光照進來的時候,我們的世界也豁然開朗!所以,每個人都很重要,因為少了他,將會有很多故事變得殘缺不全,將會有很多人深陷黑暗之中。因此,我們才不斷地傾訴,不斷地和身邊的人分享,為的是把這些故事都傳承下去,為的是讓別人的世界更寬敞。生命有限,總有一天我們會老會死,可是那些故事——也就是我們在世界上留下那些的痕跡,永遠不會被死亡帶走!這也是我從智企的死得到的啟示。」  
  關於寫作,關於文學,阿福也有自己的見解,他在小說中常說:「我寫的大多是我自身的經歷或是一些未做完的夢」、「寫作的目的在哪裡?我想應該要像那卡片上的字一樣,永遠懸而未決才好。儘管最純粹的寫作是無目的的,但需要動力。它的源動力來自於傾訴的需要——就像閱讀的源動力是來自對死亡和孤獨的恐懼一樣。傾訴是一種本能,它和性欲一樣,是會被反覆喚醒的。當然,傾訴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只是更多地選擇了寫作,僅此而已。」
我們期待阿福關注更多人的經歷和未做完的夢,繼續傾訴在資本和權力的剝奪下普通中國人連最基本的夢都無法完成的悲痛,以及那些湧動在身心深處的濃濃的精神鄉愁。一本好書的價值是啟發我們更深的疑問,啟發我們走向更遠的地方。雖然阿福有著相當多的東西需要學習和反思,但是我堅信《尋找素顏》無疑是一本能夠帶領我們走向更遙遠的未來的好書。書的迷亂深處有著無限的創作空間和闡釋空間,有著極為豐富而不確定的變形金剛元素。似乎,我們都能看到那飽滿的白鴿在我們頭頂的天空自由飛翔,引領我們走到充滿蜜和花香的地方。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國交換趣不趣》—— 德國,我來了!

德國交換趣不趣_bc.jpg

  有沒有想過到德國當交換學生?《德國交換趣不趣》一書,帶領您了解德國交換生的手續,方法及生活:
 德國,我來了!
 
  出版這本《德國交換趣不趣》,對於國際交換學生,相信不少人有過多的遐想,諸如:藉由海外壯遊以增廣國際視野、培養獨立思考、訓練自主生活、探索真正自我等等,各式各樣的理由因人而異。
「為什麼想到德國?」很多人都對我的選擇好奇不已。「妳要去學音樂或理工嗎?」嗯……不是耶!「那為什麼不是去一般的英美語系國家?而是到一個號稱語言是世界難學的德語國家?」嗯~當初,我沒想到德語會那麼難學!
 
  最常遇到大人問我:「妳怎麼敢一個人去德國交換?」還好耶,當時並不覺得害怕或恐懼,有的只是興奮與期待。「妳在德國有親戚齁?」呃~沒有喔!也有人會猜:「是德國大學免學費吸引妳,所以要先去卡位?」老實說,在這之前,我並不清楚德國的教育制度。「難道是妳是德國鐵粉,對 Made-in-Germany(德國製)產品熱衷?」呃……這是個好問題。
 
  哈哈哈!都不對啦!大家想的太複雜了。其實一開始,我並沒想那麼多,初衷只是想學德文,好看看上次在倫敦夏令營認識的德國同學,好奇他們IG(Instagram通訊軟體)上的Po文而已。再加上從網路得知,德國是個先進國家,風景相當優美,很想去看看他們政府的作法和人民的素質。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心想此時不去,更待何時?就這樣興沖沖地踏上異國之旅,沒有別人想像的那麼勇敢,說穿了就是憨膽+傻勁而已! 
於是,「德國,我來了!」如今我的目的達到了,不僅能看懂德國好友的Po文,也可以看懂德語發音的電影。回台之後參加德語檢測,居然順利通過B1中級檢定,相當於台灣的大學德文系要求學生的畢業門檻,還真神奇!這一年辛苦的交換,可說是收穫滿滿,太值得了!
 
  當然,也有人會羨慕我說:「好好喔,可以出國玩一整年,真幸福!」這句話一半對,一半不對。
 
  
  就表面上看來,每位留學生都會在FB或IG上Po滿異國風情的景點特色或奇聞軼事,交換生活看似光鮮亮麗,就是人家說的一直玩、一直玩!然而,那是報喜不報憂。相信只要經歷過留學生涯的人,一定各有各的心酸淚史吧?至少我就是,曾經在初期適應的很苦很累,一度強烈懷疑自己的選擇,猶豫是否該堅持下去?還頻頻問自己:「幹嘛自找苦吃?選個語言世界難學的德國!」
 
  「妳會後悔嗎?回台都已經晚人家一年就讀了。」我可以斬釘截鐵地回答,「不會,從不後悔!」
  這一年來,雖然有某部分失去,但相對地,得到的反而多更多。有人形容交換學年是「A life in a year(一年中的一生)」對我而言,這不僅是難忘的一年,也是一段特殊的人生,一個和台灣迥然不同的異國體驗。經過這一年的生活歷練,我覺得自己更加獨立自主,更有力量去面對棘手的挑戰,不可能的一年都能撐過來了,對於未來,還有什麼可以難得倒我呢?!
 
  那麼,這一切的一切,是怎樣的心情轉折?在適應異鄉的求學過程中,我又是怎樣熬過來的?就來看看我在德國的交換學年,是如何精彩有趣吧!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古琴文化研究》,易存國著

中國古琴文化研究

    小編經手編輯這本書,內容 分上下二篇,上篇是作者易存國教授對於歷代古琴提出了許多問題和思考和透視,他的理解可以提供認識古琴的參考。下篇解讀了古琴史和其代表作,對古琴有興趣者,是一本入門書。

 

  序 X

內容提要  XIII

第一章 問題與思考 2

第一節 相關問題透視 2

第二節 研究現狀述評 4

第三節 文化遺產保護 9

第四節 相關概念辨析 13

第二章 方法與意義 23

第一節 生態學基礎  23

第二節 人類學視野  36

第三節 歷史學向度  43

第四節 民俗學觀念  55

第三章 文化與審美 62

第一節 文化深描  62

第二節 審美文化  87

第四章 審美與藝術 103

第一節 巫、無、舞  103

第二節 龍飛、鳳舞  120

第三節 詩、樂、舞  130

第四節 言、象、意  166

下篇 古琴文化研究

緒論:琴、棋、書、畫 174

第一章 古琴文化史蹟 181

第一節 古琴傳說:「五音六律十三徽,龍吟鶴想思包羲 」 181

第二節 古琴軼史:「柱上雕蟲對書字,槽中瘦馬仰聽琴 」 194

第二章 古琴文化本論 204

第一節 古琴的斵製:「七弦妙製饒仙品,三尺量材稱道情」 204

第二節 打譜與鑒賞:「音律之外求七情,萬變悉從心上起」 210

第三章 古琴文化審美 225

第一節 環境審美:「碧山本岑寂,素琴何清幽」  225

第二節 審美移情:「大音信希聲,餘美如甘蔗」  227

第三節 玉德品鑒:「孤高知勝鶴,清雅私聞情」  232

第四節 意境旨歸:「傳聲千古後,得意一時間」  235

第四章 古琴文化內涵 243

第一節 儒家文化:「從此靜窗聞細韻,琴聲長伴讀書人」  243

第二節 道家文化:「道士抱琴松下行,松風入耳清涼生 」 259

第三節 佛禪文化:「曲中山水參琴趣,壺裡乾坤得醉禪 」 266

第四節 隱逸文化:「會得無弦琴上意,水流雲在已多時 」 280

第五章 古琴文化雅趣 286

第一節 帝王貴胄:「宣宗懿宗調舜琴,大杜小杜為殷霖」  286

第二節 官宦士人:「名卿名相盡知音,遇酒遇琴無間隔」  288

第三節 游俠豪杰:「素琴孤劍尚閒遊,誰共芳尊話唱酬」  290

第四節 宮闈巾幗:「一曲豔歌琴嫋嫋,四弦輕撥語喃喃」  294

第六章 古琴名曲擷英 300

第一節 〈高山〉、〈流水〉  300

第二節 〈胡笳十八拍〉  303

第三節 〈酒狂〉  304

第四節 〈廣陵散〉  306

第五節 〈梅花三弄〉   308

第六節 〈陽關三疊〉   309

第七節 〈瀟湘水雲〉   310

第八節 〈平沙落雁〉   312

結語 314

後記 316

文章標籤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錢穆先生《孔子與論語》,最後定稿版

#錢穆#

  錢穆先生《孔子與論語》,最後定稿版
錢穆著《孔子與論語》,最後定稿版
版本很重要,錢穆的著作前後很多出版社出過,但這本書的最後定稿版在蘭臺出版社。
  錢先生晚年對其早年著述,在研究成果和觀點上,做了大幅度的修正,於是約集門人辛意雲、何澤恆、張蓓蓓、邵世光、戴景賢、王仁祥、李訓詳、陳仁、閻鴻中、蕭公彥等先生,就其著作,分工任事,逐字逐句,由門人口唸,錢先生聽了之後修正,逐書逐篇,務期鉅細靡遺,詳略罔漏。先生逝世後,由錢夫人主持編整委員會,後續加入二公子錢行,以及吳展良、王璦玲、賀廣如、江敏華、洪素年諸位先生加入整編,自民國八十年九月開始到八十九年,前後歷時八年才完成。

  自論語一書出版後,影響中國二千多年,尤其歷朝歷代皆崇尚儒教來治國,而其尊崇的禮教,更是影響社會人心重大,因此歷代以來研究孔子與論語的學者後多,但無可否認的,自古以來把孔子學說的精髓講的最好的應該就是錢穆了。這本書共選了十八篇文章,由此可以很容易進入儒教的學理,是一部入門書。

  本書是錢穆先生闡述孔子學說,教讀論語方法的結集,共收
  1. 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2. 再勸讀論語並論讀法
  3. 談朱子的論語集注
  4. 漫談論語新解
  5. 再談論語新解
  6. 本論語論孔學
  7. 孔子之教與學
  8. 孔子與經史之學
  9. 從朱子論語注論程朱孔孟思想歧點
  10. 四書義理之展演
  11. 孔子思想與此下中國學術思想之演變
  12. 孔子思想與現實世界問題
  13. 孔子與中國文化及世界前途
  14. 孔子思想與世界文化新生
  15. 孔子與世界文化新生
  16. 民族自信心與尊孔
  17. 孔子之史學與心學
  18. 中國近代儒學趨勢 等篇。收起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不是一切,但一切皆可包含美!美的素養創造雙贏的圓滿

美不是一切,但一切皆可包含美!美的素養創造雙贏的圓滿

 

 

「Decoupage」的裝飾藝術是利用工匠們仿製名畫的再創作,讓華麗的宮殿藝術,走入平民百姓家,每個人都能擁有垂手可得的美學生活!

我是一個蝶古巴特的教學者,蝶古巴特嚴格說來是一種重組的技法而已,雖然它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同樣的素材交給不同的人,重新拼貼出來的世界卻大不同!

為什麼相同的素材,每個學生做出來的作品,各自不同呢?那是因為每個人的特質不同、程度不同、技法不同、用心不同,對美的感受和素養也不同,由於這些不同,做出來的作品相對也不同。

同樣沒有美學基礎的人也可以進入蝶谷巴特的世界,但做出來作品的美感可以天差地別呢?最後我得到一個答案,那就是個人的美學素養不同。有許多有錢人,和許多高學歷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他們也許學得很快,但做出來的作品卻不一定有程度的美感!    為什麼人要有美學素養呢?美學對人生到底有多重要,最直接的影響應是一生的幸福吧!

美是一種你看不出具像的東西,但卻絕對是感受最直接的東西,美的藝術品、美的衣服、美的女人,美是什麼呢?美其實是一種好的感受,不管是視覺的、聽覺的、還是觸覺的,它是所有好的代名詞。如果一個人有美的素養,在平凡中也能超越所有平凡,讓一切平庸的東西都變得成好的感受與結果。例如,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在一起,如果二個人為了一件事意見不合在爭執,爭執有如開戰,戰爭往往就是爭個你死我活,非分個勝負不可,此時若有一方具有深厚美學素養,用心看待對方的素養充滿包容與理解,那說話的方式變溫和、眼神變柔和、對方的長像變美麗、態度因理解而變柔和,爭吵或許可以轉換成一種和平的方式來處理!

人生的過程中,追求圓滿是你也是我的目標,處理人與事的問題,如何做到雙贏的圓滿?是每個人,人生的課題。出版這本書目的無它,希望推展生活美學概念,讓美充滿在每個人的概念裡,用美的方式來處理生活的人與事!讓人生更美滿幸福!                                                                                             

                                         

作者簡介: 

謝圓圓,將生活中的美學,運用創意剪貼來呈現,生命中的經歷分享給大家,抓住身邊垂手可得的生活美學,完成《蝶古巴特雙圓的生活美學》一書。

推薦序    雙園女的藝想世界    2

推薦序    懂得美,才能過得更像人    4

自序    美不是一切,但一切皆可包含美!    10

 

第一部  美讓生活不止是生活 16

1.  窮人也需要藝術 18

2.  大衛的等待 22

3.  關於「手作」藝術 25

4.  花朵裡的雙晶天使 30

5.  垃圾堆裡的女孩 34

6.  蝶谷巴特已是全民運動 36

7.  不一樣的上班 ,一樣蝶谷巴特的異想 38

8.  七朵花,也是一種幸福 40

9.  相看兩不厭,幸福對話不必花錢買 43

10. 蝶谷巴特的好女人 47

11. 親愛的,我把木頭變黃金了! 52

12. 嫁人?還是嫁禍於人? 54

13. 盲目 58

14. 崩潰 60

15. 為你點一杯心痛水 64

16. 我六歲,我哥哥七歲 68

17. 距離也是一種美──半糖夫妻 72

 

第二部  世間男女 76

1.  楊過為什麼愛著小龍女? 78

2.  為情療傷,就用生活美學吧!81

3.  妳的眼角,還有約會的歡愉 88

4.  想做個木門關住你,但能關住你的心嗎﹖90

5.  錢不是唯一 92

6.  應召男和賣笑女,蝶谷巴特女徵人啟示 96

7.  關於苦命女的那些利息錢 98

8.  小三的告白 100

9.  請不要叫我老師 104

10. 獅子和水牛 106

11. 逢場作戲 110

12. 恐龍妹 114

13. 跨年 118

14. 前女友和前男友,妄想的無限延伸! 120

15. 六個皇帝搶一個女人,優質女人的教母! 123

 

第三部  憂鬱年代 128

1.  憂鬱症 130

2.  一個女兒許給十個男人 132

3.  我心中的天王 RAIN 134

4.  西藥房 137

5.  假面人 140

6.  愛他,從拋棄他開始 143

7.  一家人 147

 

第四部  缺角娃娃的愛 150

1.  木匠爸爸的創作──形塑中的缺角娃娃 152

2.  58度C的美麗新世界 154

3.  點、線、面,設計圖的奏鳴曲 157

4.  無瑕的純白 162

5.  重瓣的玫瑰 164

6.  黑與白的對話 166

7.  玫瑰的嚮宴──不要熊吻我! 168

8.  卡布奇諾的詩談 170

59. 用功銀行〈善知識〉202

60. 遠遊〈(古仙人道〉203

 

文章標籤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尋稿出書記,小編去了雲崗石窟

出版社每接到一筆大部頭的稿件要出書,
就會先遣一位主編去看稿件,
八月底有位主要編要到山西看稿件。
小編2017年也去山西大同看過稿件,
依稀記得出版社給了5天假,
小編邊出發到山西,邊想著那部稿件的專業性,
為了工作不要出錯,臨出發時,便call了一位在地的作者,
他是那類書的專家,邀他幫小編拿主意,
結果一天半就把稿件搞定了,
接著那位作者當起了地陪,
領著小編就快樂地去了雲崗石窟,
平遙古城,
喬家大院,
。。。。。真好,
若有機會再去,
想去看看五台山。。。。呵。

文章標籤

台灣一朵出版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